要想深入学习汉字,倒不必选《说文解字》,
如果想深入研究汉字,就必须首选《说文》,再加一套《康熙字典》
当然周围很多书法家朋友很多,都想研究下汉字,都有买《说文解字》,但没看到一人能读下去的,能读过三天的,都算是有毅力的了
也许会有人说,应该从甲骨文入手,实际上甲骨文总共才5000左右,也只认出不1000多,对于一般的汉字爱好者而言,除200多个象形字看着像,觉得好玩,其它汉字就成天书了,没看过《说文》的人,也不能去研究甲骨文
许慎《说文解字》非常的伟大,能完整的编成字典,是非常的不易。
许慎的《说文》将文字作了归类,并有了偏旁部首,这是《说文》对后人学习与研究汉字的最大好处。
仓颉作不黄帝的记事官-文字收集整理成最早的字典,许慎《说文解字》-完整字典,偏旁部首,从许慎《说文解字》开始,到《康熙字典》是收录最全的字典。
当然,许慎《说文解字》是有历史局限性,但不能否定其伟大。所在历史年代,史料,出土文物。独体“文”的自然特性定性方向性有问题,直接导致由其生成的合体“字”解释不通,当其解释不通,笼统“形声”。后人造成误导。这就是许慎《说文解字》最大的局限。给以后两千多年来的部分文字研究带来方向性的误导。
现在研究文字研究主要分为两派,
1、学院派,文字学者,学院训诂学派,非常固执的完全按《说文解字》,一点都不能质疑。
2、民间文字学者,则以全盘否定《说文》为荣。
其实都在走极端,均不可取。
许慎的《说文》将文字作了归类,并有了偏旁部首,这是《说文》对后人学习与研究汉字的最大好处,这个好处对于后来人的文字研究同时也形成了最大局限与弊端。好比是“盲人摸象”,一巴掌摸下去只有巴掌大,巴掌外看不见。偏旁,归类。限制后来人的思维想象空间。
常常有人拿甲骨文来否定《说文》,好象许慎没见过甲骨文,就否定《说文》,其实是非常可笑的想法,不懂《说文》的人,去研究了甲骨文,可能是天书的天书,没《说文》这部翻译器,现代中国人可能根据无法读懂自己秦汉之前的经典。
文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步步从具像到抽象的过程。
文字的产生,源于自然,源于劳动实践,把自然具像抽象出来发明了文字,象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都具有与造字时的生活、自然图像相关。从篆到隶,也是一个漫长的隶变过程(从篆隶到完全的隶),也是文字从圆到方的过程。篆之前的文字,更偏向图画,因而更接近文字产生时的原意。
篆书与隶书是文字的分水岭,隶书变方后,更抽象,更接近现代字体,同时也远离了文字产生时的原意。
篆书的地位有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几乎可以浓缩从甲骨文到篆书这段文字精华,是古文字与现代文字的连接点、翻译器。
小篆是中华历史上第一次标准化
有里程牌的意义,这也是秦始皇的一大功绩,许慎所处的东汉,虽然用隶书多,但隶书自身也不断在发展变化,并不算是一种标准化的书写体系,这也可能是许慎不用隶书编撰的原因吧。汉字历史是真正算得上标准化的,一个是秦小篆,第二个是宋楷书。
综上,许慎用篆书来编撰《说文》是非常适合,也非常恰当,可能也只能用标准的小篆来编撰。同时也给后人研究文字带来便利,特别是偏旁部首。
为什么很多人读不了《说文》,
包括大学中文系或古汉语的教授,不会写字,也可能没读完《说文》,所谓研究汉字就会误入岐途
读不了,主要是方法和角度有问题,例如:
研究仅基于单个汉字的解释,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解释,你也可以扯一扯,出成书,比如:富字,下面的书作者,号称十多年潜心研究,看下这个富字,感觉是没看过《说文解字》的,完全不是字的原义去解字,按自己的想象去研究,违背了汉字的常识,行不通,就变成了笑话。
富,房下一口田,表示富有,成功学等培训师喜欢戏说。
但这样解释,属于业余还是专业呢?
富,福中的 “一口田”是不可分的,是一器物,戏说成”一口田“,就偏离了文字的起源。
汉字本身就是考据
章太炎先生认为汉字本身就是历史:“上世草昧,中古帝王之行事,存于传记者已寡,惟文字、语言间留其痕迹,此与地中僵石为无形之二种大史。”
于省吾先生也曾说:“中国古文字的某些象形字和会意字,往往很形象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可见文字本身也是很珍贵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