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传统的汉字意义,区分起来是非常精细微妙的。
坟、墓、冢、陵,这几个字的本质意义是差不多的,都是指人死后被埋葬的所在。但是根据死者身份的不同,这死后的“住所”形制就有所不同,相应的名称也不同。
坟和墓仿佛一对双胞胎,经常连在一起用。实际上,这两个字的使用者,也就是死者的身份,一般都是平头百姓和小官员,或者说普通人吧。硬要说谁更高级一点,那墓的级别要比坟略高一些。
从形制和意义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坟一般是指一个微微隆起的小土包,所谓“坟头”是也。我国古代实行土葬,所谓入土为安,就算身份再卑微的社会底层,死后只要能被埋在土里,上面堆起个小土包,这就算一个简单的坟了。有些无主之坟什么标识都没有,但也还是比曝尸荒野要强的。
而墓呢,可以简单理解为经过装修的坟,或者说死者的阴宅标识。还有一种说法,坟上那个小土包是有冤屈的象征,而正常去世没有冤屈者不需要这个表示不平的包包,所以墓的原意是指地下修建、埋进土里的那部分。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在等级秩序已经不甚分明的今天,人们习惯用“坟墓”一词笼统称呼死后土葬之所。因为今天的坟墓,基本上遵循统一的样式,既有坟那样的小土包,也有墓那样的标识部分。
具体地说,墓穴或者说墓葬,就是有完整“建筑样式”的地下阴宅。包括墓碑、墓道、墓室等等。人死为大,古人讲究死后的安宁,在阴间为死者起一座像样的房子是应该的。房子能起多豪华,自然也跟死者生前的地位和财力相关。实在没能力建阴宅的,大概也就是生前已经足够落魄的底层人士了,这种人死后能够入土就算可以了。所以说,一定要区分的话,墓的级别是比坟高的。
而冢呢,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个有点特别的词。特别在哪里呢?一是会让人联想到一个高大的坟包,二是会让人联想到什么“衣冠冢”之类文艺范儿比较强的背景故事。
没错,冢的主人一般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或者说是被公认的文化英雄、精神领袖之类人物。这个字的原意就是“山顶”,可想而知,某个人死后,葬地被称为“冢”的话,强调的就是这个人生前高大伟岸的社会地位或精神世界。一般而言,这种人也往往拥有曲折的生平、可歌可泣的故事,甚至是“有死而重于泰山者”那种令人堕泪的结局,比如死后连遗骨都不能收殓,只能起个纪念性的衣冠冢之类。
相应地,冢的形制就是一个高大的坟包,也就可以理解了。另外,普通的坟墓通常是没有植被的,以前是黄土,现在是水泥,一封了事。而有点地位的冢呢,人们会有意无意地让它出现“坟头长草”的景象,这也是一种文艺范儿的祭拜吧。
陵这个词,现在基本上没啥机会用了。因为在古代,陵是专指帝王的墓穴,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地下宫殿。现在没有帝王了,也就没有谁死后能用上这个词,大概最后用上的是推翻封建王朝的国父孙中山吧。还有现在到处都有的烈士陵园,用这个词也是表示对革命志士的敬意。
既然陵墓是帝王或领袖专用,地下的部分一般人见不到,能见到的都是经过考古挖掘开放的,或者是地上修建的相应的建筑群落。毕竟要和死者身份相匹配,陵的规模肯定比普通墓葬大很多,不仅地下墓宫足够宽敞,地上部分也很壮观。这就是为什么一般的陵园在我们感觉中就跟公园一样,又大又舒适的所在。
最后再补充一个词:林。有些人死后的墓葬也可以跟陵园一样壮观,但这样的园林不叫陵,而叫林。这个词可以说是圣人专用。比如山东曲阜的孔林是文圣人孔子的家族墓地,河南洛阳的关林是武圣人关羽的墓园。圣人不是帝王,但是地位尊崇不输帝王,所以死后墓地跟帝王一样有专属的名称,而圣人毕竟不多,所以古时留下的“林”不多,现在人们对这个字的这层含义也比较陌生。
当然,随着社会结构和文字用法的演变,现在关于坟、墓、冢、陵、林这样的区分已经不大明显了,经常可以混在一起用。坟墓、墓园、坟冢、墓冢、陵墓、陵园、墓林、林园……反正都差不多,也挺能体现众生平等,死后都是一抔黄土,回归自然。
最后,发一组我以前到处旅游时到过的部分坟冢墓园吧。有的年代久远找不到照片,网上搜的代替: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坟:跟绝大多数人都能联系起来,但是,限我们人民的周总理无关!
墓:使所有的老百姓老来时都必须想到的东西,但是,吴冠中先生跟墓无关。我们的周总理和艺术家吴老的躯体和灵魂洒向大海,融入宇宙太空。可谓标准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陵:是历史朝代的遗留文物,到了民国时期,不在有陵。故,金陵改为南京。铜陵只是丘陵地貌特征。
家:一定要搞好小家,目的是为了大家。大家要一同热爱人类的宇宙、地球和自己的国家。大家,小家,地球,宇宙就是家。我所指的以上的家,是人类最安全、最舒适、最阳光、最养人、最快乐、最团圆幸福美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