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一次重新选择简体字和繁体字的机会,绝对不会选择繁体字!
这绝对不是繁体字不好,而是社会发展需要中国做出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汉字标准化。
我们从中国汉字发展历史就看得出来。历史一直在选择汉字的“标准化”。
中国历史上成功实现汉字“标准化”历经了四次重大的选择。
第一次无疑是秦始皇推行的“书同文”。
秦代以前,汉字不但没有严格的标准化,而且文字混乱的情况也很严重。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文字与秦国的文字差别比较大。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极力推行“书同文”的汉字标准化政治。以秦国的文字为主体,整理了六国文字,创造了“小篆”。
虽然秦始皇推行的“小篆”字体,并没有成为“书同文”的现实,但是,却为汉代建立汉字标准字,奠定了基础。小篆一直是汉字的唯一标准字。
但是,秦汉之际,实用的汉字书写已经在流行“隶书”。汉武帝时代,隶书基本风行天下,成为日常实用领域的简化字。
隶书发展到晋代,逐步成为楷书。
从唐代开始,汉字的书写主要是楷书、行书和草书。而楷书是最普遍使用的大众汉字。
但是,在唐代以来的汉字里面,也有同样意义的一个字却有繁简不同的两种甚至三种四种不同写法。例如“万”字还有“萬”的写法,而且还是最大众的写法。
这种繁字体和简体字混合使用的情况,是不利于汉字的经济法则和标准法则的。
所以,民国时代就掀起一股改革汉字的潮流。这股潮流有两个倾向,一个是废除汉字,走拼音文字的新道路。一个是整理汉字,推行简化字,规范标准汉字。
由于,时机最成熟的是推行简化字,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首先实现了简体字的推广,现在已经将近60年了。
推行汉字简体字的这些年以来,并没有给汉字的发展造成什么损失,恰恰相反,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当时的初衷是为了普及识字,但是,新中国的权威,也体现在简体字的权威方面。因为,除了中国人民使用汉字,让世界使用汉字,也需要一个标准系统。因此,在简体字已经成为权威标准字的情况下,再去选择繁体字,必然是一种巨大的社会混乱和浪费,没有任何必要。
当然,简体字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简化字本身有问题,而是不同层次的汉学研究的需要。例如,人云亦云的云在简体字中与云彩的云是一个字。后来的后与皇后的后,在简体字中也是一个字。等等。
事实上,研究汉学也不是恢复繁体字就足够了,古代还有通假字,这些通假字,也是汉字发展的一些现象。所以,研究汉学篆书,隶书,甲骨文都需要我们学习,这属于古典文学专业。
简化字与繁体字的文化衔接不是一种断崖式的衔接,而是近缘衔接。所以,我们识别繁体字,也没有什么太大困难,这比起从篆书到隶书的转变,简直就是没有转变。
不知道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喜欢回到繁体字时代。
简体字就是指的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是在中国传统汉字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简化,它所遵循的原则就是不能够脱离实际,割断历史,经过数次的简化,最终2000年通过了文字法,确立了规范字作为我国通用文字的地位。
同时,也对一些特殊的场合进行了特殊对待,比如书法作品、题字、牌匾、艺术机构、博物馆等一些特殊场合仍然可以使用繁体字。
简体字并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也不是文字学家想象出来的,它的主要的来源还是汉字,一些简体字就是来自于甲骨文、篆书、行书和草书,也是以传统的书体为基础的。
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有324个字,其中102个是简化字,占总字数的三分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人说为什么古代碑帖里有有简体字了,一些简体字就是从古代的字体里选的。不是王羲之《兰亭序》里面有简化字,而是我们现在的简化字很大一部分就是从古代碑帖里选的。
一些简体字也来自于书法文献,古代的书法家曾经这样写过,有的来自于敦煌文献里的俗体字。也有一些字只使用了繁体字的一部分。
虽然我现在从事书法工作,平时写繁体更多一点,但是二者之间并没有好坏之分,繁体字更加传统,简化字更加简便,应该说是各有优缺点,不能够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