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 中国人对"仁"字太熟悉了,但熟知并非真知。圣贤用人旁造的字 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意义。"仁"不能下降为仅仅是一个人的优良品德之一,即使是作为五常最核心的品德也是对"仁"的误用和贬低。
古先贤仓颉把“仁"造成一个“会意字”。儒家《六书正譌》:元,从二从人。仁则从人从二。在天为元,在人为仁。人所以灵於万物者,仁也。人道与天道合一,“天人合德”也就是仁道。这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是一个意思。
但是,"二"在古今习用语中多是表示不好的词义,如 二杆子、二愣子、二流子、二赖子、二把刀、二百五、贰臣,一般都是用来指称不合伦常的另类或异端。古人表示数名时,一般用两、俩 或双、对。
这就蹊跷了,这么一个蕴含重大人文精神的字居然以贬义的"二"为右边旁。仓颉造"仁"字时,究竟是啥用意呢?
我以为"仁者无敌"才是对"仁"的正确阐释,只有这样才解释得通 "仁"字的构造。"敌"就是与人对立的异己的他物,"无敌"就是无有在我之外与我对立的他物,他物就是我自身,在他物中就是在我自身中。也就是说 这个他物是包含在我自身中的,所以仁者才能从心之所欲而不逾矩。
"仁"又指生气, 果核中实有生气者亦曰仁。程颢曰:心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
黑格尔作为西方哲学的终结者对自由的定义 是这样的:自由的真义在于没有绝对的外物与我对立,而依赖一种“内容”,这内容就是我自己。这内容就是概念或思维的自身规定着的向前运动,它在一切之中乃是运动着的和活生生的灵魂,作为外部的过程或者作为本能、需要和本己的活动。一切生动性都依据于在自身中建立起一种矛盾并且将这种矛盾扬弃掉。
所以,我们不得不感叹 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的精髓实质是相通的,凡是只看到和执着于两者的显而易见的表面上的差异的人,可以说仅仅对两种文化都只知道一些皮毛。
所以,"人所以灵於万物者,仁也" 和西方哲学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在于思维这个观点也是一致的
大家想不到吧 "仁" 和西方文明的"自由"是同样的意义。不过"自由"这个词的含义久已被那些从经验主义出发的理论给歪曲败坏了。 那些经验主义理论中的意识内容永远依赖于一种异己的他物,不管这种他物被称为感觉,知觉,表象,直观,物自体,抑或冲动, 欲望和刺激,意识只有通过这些与外物的关系才能获得其内容规定,于是意识的自身不断的活动,只是为了从外来刺激里求得解放,但永远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因为自我的存在,既基于刺激的活动,如果没有了刺激,也随之就没有了自我。而且自我活动所产生的内容,除了通常经验的内容以外,也没有别的,只不过加了一点补充,说自我活动所产生的内容只是现象而已, 因为物自体永远在达不到的遥远的彼岸。对那种由经验主义发展而来的自由观来说,这种有限的经验知识是最后的东西,主观信念本身,单就其仅为主观形式的信念而言,不管其内容如何,已经就是好的,这样便没有评判它的真伪的标准。但是,真正讲来,真理的内容不仅仅是主观的,还应是客观的普遍性,并且应是规定一切个人信念的标准,只要个人的信念不符合这标准,这信念便是错误的。所以 当今我们要提防的是这种伪自由主义,而不是西方文化精髓中的真正的精神自由。
我认为:仁是存在发展核心的力量。从方位上说,它是中心、核心、正中。比如:桃仁是桃子的核心,杏仁是杏子的核心,太阳是天地的核心,质子是原子的核心,心是人体的中心,文化是社会的中心!仁不但是事物形式形体的中心,也是思想精神品性德性的中心。杏仁决定杏味,桃仁决定桃味,太阳决定天地春秋四季,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原子核外的电子数;`柔'为水的仁德,决定`水'的存在;`耕'为牛的仁德,决定了`耕牛'的存在;住房,`入住'有人(仁)是房子的仁德(没人住的房屋破败的快!事物用则不废。)!什么是`仁'?仁性为`舍'为`用',仁性就是舍己奉献!仁就是`中',是中心之`阳',是正能量!而自私自我自利的思想不是正能量,是物质的力量是肉体的力量是阴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