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是中华,夏指什么”?
其实,“华”就是“夏”,“夏”就是“华”,或者连称为“华夏”——“华”“夏”“华夏”,三义相同。
《尧典》,有“蛮夷猾夏”之语。《传》云:“夏,华夏。”“猾”就是“华”,假借尔。
《左传.定公十年》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是互文,裔与夷同,夏与华同。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声子云:“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
“华”“夏”二字,古音皆属“匣”母,二字古音的声纽、韵部全同,实读同音。分为“华”“夏”两个字,只是古语中一音之异写而已。
说“华”有“中华”之义,这是从地域上来解读了。“夏”,也确实有“中”的含义,《春秋》《左传》《公羊》《谷梁》都有“内诸夏而外夷狄”之说。
不过,这是后来的引申义。
“华”或“夏”,原来都是“族名”。这一族,都是传说中的黄帝炎帝之后裔。
到目前为止,黄帝炎帝,还只是一个传说。但是,传说中往往有历史的影子。
中国考古学的泰斗式人物苏秉琦先生,根据已有的考古发现,提出了中国文化“六大区系”的理论。他认为,从新石器时期开始不久,远古中国大地上,就呈现出了一种“满天星斗”的文化局面。
这几年,苏先生的论断,不断被新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明和双榆树“河洛古国”遗址,是最好的例证。
学者们注意到,在距今不到5000年的时候,这些文化和文明,似乎都遇到了巨大发展阻碍而突然沉寂了。地震?瘟疫?洪水?皆有可能。从良渚遗址看,似乎发生洪水的可能性更大;而从双榆树遗址看,又好像发生巨大地震的可能性大。
但无论如何,中国大地上的人类进步进程,突然按下了“暂停键”。
再接踵而起的,就是距今4000多年的黄河流域文化“一枝独秀” 了。
黄河流域,这个时候出现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这些文化不是孤立的,而与之前的裴李冈、磁山、大地湾和仰韶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属于仰韶文化的一种类型。约距今接近5000年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最早的青铜器。这一文化,东起渭水流域,西达武威、西宁、湟水一带。
按照《国语.晋语》的说法,黄帝族成长于姬水,炎帝族成长于姜水,因而分别形成了姬姓族和姜姓族。
根据《史记》中《封禅书》和《五帝本纪》的记载,黄帝族的活动区域,大约是现在发现的齐家文化区域。而齐家文化后期的火烧沟遗址的年代,也恰好与史籍记载的夏文华的早起相当。
《诗.商颂.殷武》云:“昔有成汤,自彼氐羌。”可见氐羌存在之早。
《山海经.海内经》说,伯夷、四岳是氐羌的宗神。而《国语》的《郑语》和《周语》都说伯夷和四岳是氐羌之宗神。
所以,姬姜二姓,应是居于黄河上游渭水流域到甘陇一带氐羌组中分化出来的族姓。
从古籍中看,姬姓,追溯到夏—黄帝—少典;姜追溯到四岳—炎帝—有蟜。
“典”字,是“氐”字的音转;“蟜”字,则为“羌”字音转。
建立周朝的周族,自称是黄帝和夏之后,很有意思的是,“姬”和“周”也是“氐”的音转——由舌头变声为舌上。
黄帝,是西域氐羌中的氐这一支;炎帝,是氐羌中羌的一支。但很早,姬姓族和姜姓族就开始通婚。史籍载,“少典娶有蟜氏”。这样的通婚,一直延续到周族,文王姬姓,祖母大姜。
黄帝和炎帝,应该都是自己族姓部落的首领。这两姓之间,有过战争,当更多的是融合。融合之后,他们开始向黄河中游一带发展。
当到达现在的山西南部的汾、浍流域,大约就是如今翼城、曲沃、襄汾等地,创造出了中原文化的龙山类型,此地称为“夏墟”,说明由此开始使用了“夏”这个族名。
但至少其中的一部分人,又扩展到汾河下游夏县东下冯一带,此地华水与汾水会和,因此,此族又称为“华”族。亦说与华山有关。
这与黄帝族成长于姬水而以“姬”为姓;炎帝族成长于姜水即以“姜”为姓,是一个道理。
在炎黄群落,或叫“华夏”族群向东发展之际,起于黄河下游的“东夷”集团,也在向西扩张,这就是史籍所称的“少昊”系列,包括尧和舜在内。殷商,当为东夷发展而来。
但唐尧和虞舜居于晋南,当是战国末期和汉儒们“整合帝系”所致——于是五帝中,黄帝为首,历代都是其后裔。
从《尚书》看,华夏族,原先只是把鯀和禹作为祖先神的。在甲骨卜辞中,亦未见黄帝、大禹等祖先神的崇拜。
当然,所谓姬姜之族与殷商之族,仍然并非毫无联系——在旧石器时代末期,中国大地上人群,已经实现了深度融合,只不过,从区域发展来说,各自又走了各自的道路。最近,中科院付巧妹博士团队进行的古DNA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在距今四五千年以来,这种民族融合仍然在进行中,这就是现在所称的中华民族或华夏民族。
华夏指陕西,华指华山,夏指秦地。
中华文化来自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就是以华山为中心分布的。所以华山被尊为华夏文明根脉,是中华民族的圣人。(百度百科有详细论述;考古学泰斗苏秉琦教授、前社科院考古所长刘庆柱等从源头上都有论述)。
夏,先秦时代指周秦旧地。
西汉扬雄《方言》夏,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
战国《睡虎地秦简•法律问答》“臣邦人不安其主长而欲去夏者,勿许”。离开秦地,谓之离开夏地。
《史记•吴泰伯世家》“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周之旧地(陕西)的歌声,称为夏声。
《说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朱骏声:“就全地而言,中国在西北一小隅”。夏即中国,都在西北一小块地方。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西部地区称为夏,夏有雅正大等义。宗周诗篇称雅诗,秦风诗篇称夏声,夏声就是雅诗。东方齐鲁卫等大国诸侯本是从西方(陕西)迁来,所以称东夏,东西合称诸夏”。
范文澜对“华”的解释:“周人尚赤,赤即华,凡遵守周礼尚赤的人和族,就是华人华族”。
周人本自称“有夏”、“区夏”,夏即华,所以华夏之地的周人自称华夏。
以上所引说明:华夏最初指周秦旧地,即陕西;周人自称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