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字闺中”四个字,知道大概意思的人多,但真正知道本义的人少,更多的是对这四个字的真实含义的不理解,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对“字”含义的误读。
“待字闺中”笼统的意思就是“留在闺房之中,等待许嫁或出嫁”。但对“字”含义的误解有两种,所以会有对“待字闺中”的本质含义的误读。
第一种误解是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的时候就长成成人了,就要举行一个成年礼,称作“笄礼”,这时要取一个“字”。比如东汉女文学家蔡琰字文姬,我们常说蔡文姬实际上是用了她的字;唐代女诗人薛涛字洪度等,但取字这个仪式表示的就是成人,和待嫁关联性不强。
第二种误解是古代人出生后,请当地秀才或通晓五术(山、医、命、相、卜)之人,排出八字,写在红纸之上,然后收藏起来,到谈婚论嫁时,请命师算一下八字是否相合。我们常说的“八字不合”就是从这里来的,但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比较牵强的说法。
从造字方式来看,“字”是会意、形声字,《说文解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聲。疾置切(字)乳也。人及鸟生子曰乳。獸曰㹌。引申之爲撫字。亦引申之爲文字”。
从字的小篆上看,上面的宝盖头“宀”就是房子的形状,里面的“子”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像一个大头娃娃,就是指婴儿。两者结合起来,字的本义就是在房子里生育、养育婴儿。
回到“待字闺中”这个词语,就是女子还在娘家未出嫁,待出嫁生育养育婴儿的状态,这才是“待字闺中”最初的含义。
字的小篆写法
古人有这样的解释其实也是和社会中两性占主导地位的变化相关的。从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男人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逐渐突显,女人在社会中也变成了从属地位,生儿育女就是女子的主要职能,所谓“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都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当然,这都是奴隶和封建社会的糟粕,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从新中国成立,就提倡男女平等,女人也是“半边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把“待字闺中”简单理解为待嫁女子也是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
笔者主要意图是通过对字的本义阐述和解读,表述应该溯本求源来理解词语含义的意图,这样才能正确使用词语,避免啼笑皆非的误用。比如"危言危行"的本义是“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经常被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为“危险的言论和行为”,就与词语的本义大相径庭了。
古代女子满15岁后行笄礼,也叫加笄(笄就是发簪)。由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垂发挽在头顶,用笄别住,并给她取字,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
《礼记》说:“女子十五许嫁,笄而字。”所以“待字闺中”说的就是女子尚未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