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论语·为政》,原话为——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历来对这句话的解释争议有很多,主要集中在“攻”、“异端”、“已”这三个词上,对三个词义解释不同,整句话意思也就大相径庭了。
攻,大概的争议有两点:一,作“攻击”理解;二,作“专心研究、学习或者从事(某项工作)”理解,比如我们常说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攻克难题”“攻读博士”等等。那么孔子说上面那句话时,“攻”到底如何理解呢?
应该是偏向于第二种。郑玄的《论语注》、黄侃的《论语义疏》,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刘宝南的《论语正义》都做第二种解释。但是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做第一种解释,我认为不可取。
异端,大概的争议有两类三种:第一类把儒家学说之外的当做异端,这点基本不可取,因为在孔子那时,百家争鸣各种学说还没出现。第二类第一种是把事物的两端称为异端,也可以说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比如孔子说的文和质,学与思;第二种是把危害社会人类的学说,称为异端;第三种把小道称为异端。这里,我们偏向于第二类第一种解释。前面说过,我们将“攻”理解为治学,所以后面的逻辑应该是,孔子教导我们,学习东西不能偏向一面,要全面,就像我们小时候上学老师经常教导我们的一样,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一样。孔老夫子当是如此良苦用心呀!在杨树达的《论语疏证》中,引用了《中庸》中的话: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大家都知道杨树达的《论语疏证》是以经注经,引用《中庸》里的这句话,完全也是为了说明,孔老夫子的用意,劝导我们不要剑走偏锋,要学会中庸,走正道。
其实解释到这里,题主的问题已经回答出来了,但是为了完整一些,我们再解释一下“已”。已,同样有大概两种争论。一是停止的意思,一是作语气助词,没任何实际意义。这里当然选取第二种解释。
那么,“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意思就可以翻译为:
孔子说:专门去研究一种偏颇的学问,这样就是有害处呀!
最后,列举几个市面主要流行版本的翻译,供大家对比感受
钱穆《论语新解》:先生说:专向反对的一端用力,那就又害了。
杨朝明《论语诠解》:孔子说:攻习那些偏离正道的学说,这是很有危害的事情。
杨伯峻《论语译注》:孔子说: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祸害就可以消灭了。
(原创)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自古以来就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解释。两种截然不同的论证。我只谈自己的一点微薄的愚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不要强求思想上的标新立异,鹤立鸡群“语不惊人,死不休”。而要思索事物的两端,不要死钻牛角尖,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心不死。过于偏执,那样极其危险。要洞悉“物极必反”的奥秘和“过犹不及”的恶果。凡事适可而止,不走极端的人生态度。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接受的教育各异,思想观念与立场更是大相径庭。审视问题的角度不同产生的结论肯定不一样。换位思考懂得彼此尊重,相互迁就与包容,寻求合理的彼此相通的支撑点。
做任何事情,都不要一厢情愿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见评判事物的对错,予以评论与攻击。认为自己的意见才是毋庸置疑的绝对真理,你们的言论都是错的,要接纳我的而不是质疑,妄自尊大故步自封,不愿与他人的观点进行碰撞获取新的力量,而是步入极端僵化的死角。
事物都有两端,都会有不同的意见。要耐心聆听,分析差异取长补短。而不采取排斥加以攻击,把握好一个度,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