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抒己见。按网络版本,这是第二十五章的内容,它解释了《道德经》“道”字的来源。
老子认为先“有物混成”,然后才有了天地,也就是说天和地是后来之物,不是固有的。这是《道德经》的核心,也是整部作品的始发点,是万宗之源。只有深刻明了这层逻辑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道德经》的思想内容。
老子把整个宇宙视为一个“人”,或许是为了后人理解,或许他当时还没能成仙,思考方式仍是遵循华夏人的习俗,给人起名字。
“有物混成”是母,字大,名道。学习《道德经》者首先要记住这三个字:母大道,说的就是“有物混成”。也可以把“母”看成是“有物混成”的姓,这样便于记忆和区分。
华夏古人起名字与现在不同,它包含有名和字,即:姓+名+字。在《道德经》里,“有物混成”的姓名有:母大,母逝,母远,母反,而字只有一个:道。
母出来之后,她诞生了“四域”:天,地,人,道。母生出来的这个“道”就是本书所论之道,爱好者要注意,别弄混淆了。“有物混成”的过程有没有“道”呢,是什么力量造就她?老子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只是说“自然”。这也是本书的重要概念,许多章节都有提到。
如何理解“自然”这个概念呢?个人看法,天地人道都入住这个母体内,如婴孩藏于母宫,必然收到“自然”的影响或控制。这个自然之道是最大的道,她的孩子们所作所为必须遵循这个“大道”,而且,无论孩子们发出什么道(相对而言,可称之为“小道”)最终又回到这个“大道”来,即回归“自然”。
“大道”的特点是什么呢?书中这样描述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爱好者可以把“母”和“大道”划等号,因为母的名叫大,字称道。再次提醒,“有物混成”的全名是:母大道。
“泛”字是非常重要的描述,是如水一般四处漂浮,正是这一特征才有了“上善若水”之说。这是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左右”也是本书重要思想的描述,他没有当代人所认为的“阶级”性,有点象“博爱”,只不过它强调是“辅助”,不是救你命。就四域当中的人域而言,什么人都可以辅助,无论你是恶人还是善人,它都一视同仁,毫无偏袒。
书中还有这样的描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法”字的含义是“循”,讲述了这四域间的互控关系,最终又回到母体。
个人体会:读《道德经》不能按照序列一篇篇地读,而是从25章开始,从名字开始通篇寻找,把相关的内容先集中,厘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再推广分析。为了便于理解和记住,可以将其拟人化:老妈是自然有的,然后孕育了四位孩子(天地人道)。这四位孩子之间有“法”制约,他们之间也有道,只是小道而已;老妈的道才是大道。你们都是老妈的孩子,我将一视同仁看待,绝不偏心。你们的小道只有与我的大道相合了,才有“恒”。
”强字曰道,强制为之名曰大。”是前文描述状态后的结束语意思为:原本就是没有名字的自然運動状态,只有强制性地为之取一个人类社会的名字”道”!并再强制性地去一个人类形容的名称”大”!两者阖起来就是”大道”!大道是自然運動而人类是无法参与的具有”界限”的!也就是中华民族的”人作为事情的方法与技术”依据的理论来源于”自然運動”的从为无为开始的模仿自然運動中的運動规律在人作为中创造出的方法与技术群的集阖才是”人(作)为文化”!换成现在用语就是”劳动创造能力”文化!依据与来源都是人求生存下去只有用劳动创造出供人消耗的支持下人才不至于被饥寒交迫消灭!属于根基性文化!
”强制曰道,强制为之名曰大”就是说明”道”的名称来历!与后面的”道法自然”呀,”有物混成”呀等等成为相互呼应的体系建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