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从建立之初,皇帝对待臣下就有所亏欠,某些皇帝在某些时期的一些作法,称得上恶劣、狠毒,但纵观有明一朝,始终不缺少忠贞而不畏死的文武大臣,前仆后继,耐人寻味。
我们简单看一下李定国的身世。
李定国是陕西延安人。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收养了许多养子,比如孙可望、刘文秀、李定国等人,让他们改姓张,都任命为将军。按照《明季南略》的说法,李定国为安西将军。
顺治三年,张献忠被清军杀死之后,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率领残部进入贵州、云南,随后向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投降。
顺治七年的七月,朱由榔进封孙可望为平辽王,又为刘文秀、李定国等人分封公爵。很快,李定国进封为西宁王,刘文秀为南康王。
顺治八年,李定国率领八万大军攻陷桂林,定南王孔有德额头中箭,自焚而死。同年十一月,李定国率领四万大军在衡州一带伏击定远大将军尼堪,将其杀死。
李定国接连杀死清朝的两位亲王,实力与威望大增,他和孙可望之间的矛盾也公开化。二人都想控制永历皇帝朱由榔。
顺治十四年,孙可望在争斗中落败,率部投降清军。清军分三路向云南进军,朱由榔任命李定国为招讨大元帅,率军守御,无奈双方力量相差悬殊,云南失守。
李定国、白文选带着朱由榔撤往永昌、腾越等地,清军穷追不舍。李定国分兵护卫朱由榔进入缅甸,自己退守孟艮,和白文选一起,多次尝试救回朱由榔,都没有成功。
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平西王吴三桂率军入缅,缅人交出朱由榔,白文选投降。康熙元年四月,朱由榔在云南被吴三桂处死。
李定国一直组织兵力准备援救,得到凶信之后,“呼天恸哭”,只求速死。
六月,李定国病倒,很快去世,临终前对儿子和部将说:“就算死在荒野,也不要投降。”
从顺治七年归附永历政权,十余年间,李定国称得上忠心耿耿,尽忠尽力。其中原因,个人认为有这几方面:
第一,北京陷落后,强大的清军成为南明政权、李自成残部、张献忠残部的共同敌人。他们无力单独对抗清军,很自然地寻求联合,于是,曾经殊死搏斗多年的势力结成了同盟,依托西南,对抗清军。这其中有一点共同抵抗外族的意味,但更多的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第二,在孙、李之争中,朱由榔更倾向于李定国,封他为晋王,暗中命令他带兵前来护驾,其中表现出来的信任让李定国感泣,发誓要以身相报,朱由榔又专门铸造了一枚金印送给他,上面有“屏翰亲臣”四个字。
朱由榔虽然不成器,名义上毕竟是明朝的皇帝,李定国此前跟着干爹张献忠做了多年的流寇,现在身份一变,得到如此尊崇地位,自然要死心塌地地护卫这位君主。
第三,是李定国个人的禀性。朱由榔死后,李定国可以有其他的选择,完全可以存活下去。但从他的表现来看,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因此也成为明朝最后一位忠直的武将。
忠贞可嘉,然力不可挽狂澜于历史大潮,大厦将顷,非独木可支也,愚忠愚孝乃儒家教化之糟柏。就汉民族角度而言,李定国可谓是最后的汉民族利益捍卫者,论此当褒扬。可从历史发展的社会规律而论,李定国注定是一悲剧人物,唱响最后的挽歌,可叹可惜!我们衡量历史事件人物无不以历史背景为评价条件,既要唯事实求是,也不要挟带个人私货。历史总是这样写就,李定国不过是历史烟云中一粒尘埃,历史天空中的一抹晚霞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