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殿外墙刷成赤红色始于楚人,后来逐渐为中原王朝所接受。比如屈原《招魂》中就有:
“翡帷翠帐,饰高堂些。 红壁沙版,玄玉梁些。 仰观刻桷,画龙蛇些”。
“红壁沙版”就是说明楚国的宫殿多有朱砂涂璧。到了汉代红色被用的就更普遍,比如宫殿外的台阶被涂成红色,叫做“丹墀”,后汉张衡 在《西京赋》中回忆前汉时期长安宫殿的繁华时就说过:
“右平左墄,青琐丹墀”。
但是明清以前,建筑的等级尚不是十分森严,所以宫廷中的建筑装潢可以说多种多样,同是《西京赋》,在记录了“丹墀”之后又写到“於是玄墀扣砌,玉阶彤庭”。到了南北朝时,白墙就越来越多了,比如《宋书·百官志上》就有:
“殿以胡粉涂壁,画古贤烈士。以丹朱色地,谓之丹墀”。
这个“胡粉”就是碱式碳酸铅,一种白色的粉末,在古代被用来药物、涂料和化妆品。
到了隋唐,考古显示大明宫含元殿的大台壁在不同时间段有白灰、红灰两种不同粉饰,也就是说宫殿的墙壁有时涂成白色,有时涂成红色,总之都是以美观为主。所以,在杨鸿勋先生的复原方案中含元殿台基壁面就采用全部抹红,但也由此可见,至少到了唐朝宫殿墙面也并不是都有刷上赤红色。
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代宫廷复原图。
残唐五代之际,各路君王多有僭越,比如说楚文昭王兴建九龙大殿,仅朱砂涂壁一项就用去丹砂数十万斤。可见当时的楚国宫阙应该是红墙居多。
而到了宋朝,因为皇宫前身为唐宣武军节度署,所以这个皇宫规模不大,宫殿的主体色调仍旧基本上是白墙青瓦。其中前四殿为琉璃瓦,而内殿百官不到之处皆是筒瓦,两旁廊屋皆是黑漆窗棂。但是宋代宫殿的五彩遍装却是最高等级彩画,此外还有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三晕带红棱间装、解绿装、丹粉刷饰、土黄刷饰等装饰,总之宋代的审美基本上是官方追求如梦似幻的繁华绚丽,民间则欣赏清雅简洁的风格。至于宋代有无宫墙刷赤红色涂料,唯有南渡之后的《思陵录》中记载永思陵才是将墙体都抹上红灰泥。
而后来据有中原,与宋朝对峙的金朝则开始了宫殿使用红墙黄瓦的先河。据宋人记载金中都宫阙基本上全用青琉璃瓦,但大安殿等主要宫殿则皆为红墙黄瓦。“黄屋紫闼”、“玉阶彤壁”、“金钉朱户”,符合渔猎民族欢快的审美。
宋临安行在宫阙复原图。
元大都皇宫大明殿复原图。
元宫琉璃瓦。
后来大元朝混一天下,衣冠礼乐、典章制度、卤簿倚仗之类,都基本照搬宋朝。而元大都真正实现了《周礼•考工记》“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理想布置,而十一座城门也按易经卦象命名,如 其实元朝对汉文化相当了解。大都十一座城门命名都取自易经。如南面正门取易经“日月丽乎天”,曰“丽正门”;东方主仁、西方主义,故正东门为“崇仁门”(东直门),正西门为“和义门”(西直门)……而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朝大都宫阙是“红黄绿蓝及其他诸色”的琉璃瓦和白墙。
到了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宫殿等皇家建筑基本就都是现在我们见到的红墙、黄瓦、龙凤贴金旋子彩画。
阶级差异在历史上一直都存在。
帝王是人,权贵是人,普通百姓也是人,但在古代这些无法人人平等的社会,总要用一些外在的事物来彰显阶级的差异。
如帝王的坟墓、住房、仪仗、衣服等等的规格与寻常百姓的大大不同。
皇宫的外墙用红色也是基于帝王为区别百姓所做的差异化。
原因就是害怕如果他赤条条的出现在普通百姓的面前,大家会知道他和自己没有区别,这样大家都可以想着如何替代他,享受他能享受到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