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的《陈情表》一文,其情足以动人,其理足以服人,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落泪者是为不忠,读《陈情表》者不落泪是为不孝。"正是文中至情至孝的思想倾向,才使得李密婉拒了司马炎的邀请,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自己作为蜀汉臣子忠心耿耿的一面。
在做事,李密是不幸的。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政治的分分合合,往往是对身处不同政权中的人的人性考验,尤其是亡国之臣。公元263年,邓艾大军南下,失去诸葛亮和五虎上将的蜀汉后主刘禅,在仓皇失措中降了被司马氏控制的曹魏。魏灭蜀开辟了三国一统路上的新契机。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65年司马炎废魏自立,西晋得以建立。司马氏家族祖孙三代,厉兵秣马,终于篡夺曹魏政权。那么兵下东南,灭掉东吴,一统天下,便是司马炎顺理成章的梦想。
身为蜀汉末期能臣的李密,成为了司马炎拉拢人才,收买人心,统一天下的政治手段。蜀汉新亡,后主刘禅乐不思蜀,已成天下笑谈。去,则李密自己引以为耻,愧对蜀汉;不去,在颇有心计的司马氏眼中,李密必将被视为眼中钉,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怎么才能既保住自己忠诚于蜀汉的名节,又能让司马炎无可挑剔?《陈情表》便应运而生。但《陈情表》却又不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作。李密从自己的不幸童年说起,家中突遭变故,舅夺母志,父死母嫁,李密从小不得不与祖母相依为命。当此之时,祖母年事已高,李密有一万个理由卸甲归田,婉拒西晋王朝的征召。试问在以孝治国的汉王朝以来,有谁敢阻挡一个尽孝之人的正当要求?!
在做人方面,李密又是幸运的。
他凭借《陈情表》,以巧妙但自然的方式,守住了自己为人臣子的忠诚之心,即使后来祖母去世,丁忧期满,他在无法推脱的情况下入了西晋王朝的仕,但始终勿忘初心,尽忠尽责。
他凭借《陈情表》一文,也使自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独树一帜的一面。
借母病之名,实一臣不从二主,怀旧主之意。
古有一马不匹双鞍,一臣不投二主。这也是关公不从曹之义,关公从了曹未必定受重用,从道义上对刘备不忠,
李密不侍新主,也是同理。最终被怀疑,老死无为,不如不出,无损名节。
千百年来,苏武牧羊。大节永存,示为揩模,后人效之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