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我只阐述一下对古代的“士”的理解。
士在古代代表一个阶级或一个阶层或一个群体。在古代,“士”的精神通常有两种理解。
第一、“士”是指封建士大夫。所谓士大夫往往都是朝廷里的高官。这些高官,听命皇帝,孝忠朝廷,为君分忧,为国出力,为民请命,用自己的学识,理念协助皇帝治理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国泰民安,国家繁荣,人民幸福,江山稳固,而做出自己的努力。像屈原、范仲淹,魏征这样的,都可以称为士大夫。他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只高则忧其民。
第二、在上层社会里,有一种阶级或阶层或群体,社会地位很高,有的虽然也做官,但受到朝廷冷落,想开了;或者是皇亲国戚,或者是跟一些高官有关系。家里很富有,追求精神上的一种自由自在,不随世俗,不管俗务,悠游超然,逍遥自在,寄情山水,做起了闲云野鹤,通常在一起饮酒取乐,为文著书,阐述着自己的思想,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为后世留下不朽的名篇,从而名垂青史。比如:中国历史上的魏晋时期,有一种叫“魏晋风度”,往往指的就是这一群人,这一群人包括“建安七子”,像曹植,谢安,王羲之,王献之等等,这些都是“魏晋风度”当中的代表人物,是一群绅士,学士,也是有识之士。
第三,是指一些将士、勇士、战士等。这些人能为知己者去牺牲自己。为了荣誉,名义不顾个人安危。这些人往往讲义气,义薄云天,大义凛然,用尽一切去实现自己所认为的道义,如“荆轲刺秦王”等的故事。
所以,关于“士”,基本上就是这样理解的。
士这个字本义是卿大夫之下,庶民之上的一个阶层,称士大夫。也就是贵族的下层和平民的上层。有学问者皆可称士,直至宋仁宗当政,大力推扬儒学,才真正的涌现一批饱学之士。士文化达到登封造极之势,也使得宋朝的经济文化异常发达,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
以上便是士的来头,有了来头再分析其精神容易些。士之特征有二,其一地位。士处于平民另贵族中间地带,进可为达官显贵,退可为黎民百姓。可通过试达到上位,也可以隐达到退位。这些人有思想有报负,希望报效国家为民请命。当受到挫折和看透官场后,也会因失意而隐身于深山闹市,将能力发挥在其它领域。其二,大多饱读诗书,崇信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教条。心中多存一个忠字,维护皇权统治是儒家思想的根本。这样看来,士阶层为不上不下,可上可下的以儒家思想教育的知识分子所组成。这些人最大的特点是喜欢操心,因为有文化,更愿关心国家大事。但能力有限,又无法左右政局发展。所以,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推测其精神实质也因其地位而产生。叫做忧国忧民,声誉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