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爵位是对一个人的功绩的认可,同时附带了很多特权,是终身制的,甚至可以承袭;官位是具体做事任职的职位,一事一任,不是终身制,也不可继承。官位是在其位则有对应的俸禄;不在其位,则没有俸禄。官位与爵位基本上是对应的,在官位上有了功绩,则爵位高;在官位上没有功绩,则没有爵位,如果有爵位也会降低爵位。
一、春秋以前官爵一体化
官爵在春秋以前是一体化的,爵位与官位区别不明显,高爵者在高位任高官,低爵者在低位任小官。春秋以前的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爵。天下只有一王,就是天子;公则是较大诸侯国的国君或者中央王朝的三公才能拥有的高级爵位。子与男则是较低的爵位,比如先秦的诸子百家,都是子爵,唯有法家的商鞅爵位是君爵。
秦国在商鞅变法前,基本上是官爵一体化,变法后慢慢官与爵相分离。比如卫鞅以左庶长之身在秦国变法,这个左庶长即是官位,又是爵位;卫鞅收复河西之地后,以其大功封爵位为大良造,这个大良造还是官爵一体化。后来的秦国上将军白起,因多次打败六国,以赫赫战功封爵为大良造,这时官与爵已分开了,白起的官身是秦国上将军,爵位是大良造,后升为武安君。
二、秦朝之后,官爵正式分离
秦始皇有了皇帝爵位后,慢慢的爵位就多了。王、公、侯、君都是高爵,汉朝的爵位承袭秦国爵位,从下至上分别是: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良造、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
飞将军李广的官职多次变化,但爵位一直没有上去,他一生想得一个侯爵而不能如愿,最终获得了一个怀柔伯爵位。因为没有军功,没有大的功劳,是不能封侯爵的。就是当了丞相高官后,也不一定能得到王、公爵位,最多是侯爵。
本头条号“大秦铁鹰剑士” 专注先秦两汉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欢迎大家关注我,以便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学习进步,共同弘扬国学文化。
中国古代的爵位制度,始于商朝时期。
一、古代的爵位,主要授予皇亲国戚,以及对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文武勋臣,是一种崇高的荣誉性称号。
而且,伴有丰厚的优异生活待遇,如享有封地食邑, 收取税赋,丰衣足食,生活优裕;高等爵位,甚至拥有封地管理权,豢养军队,俨然独立王国!
多数朝代,最高爵位为王爵,其下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二、爵位与官职品级木有必然关系,可以享有爵位而并无官职;有官职品级,不一定有爵位。
当然,有官职、又有爵位,一般情况下,官职越大、品级越高,爵位越高。
中国家喻户晓的天才军事家,助汉高祖刘邦开创帝业的“汉初三杰”之一的战神韩信,初被封为齐王、楚王,后降为淮阴侯;“大名垂宇宙”的千古贤相诸葛亮授爵武乡侯。
三、爵位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终结而于清朝灭亡时终结,但是在中华民国初期,曾短暂的苟延残喘一时。
国公是中国古代封爵名,爵位仅次于郡王,爵位的第三等,公爵的第一等。北周以前,有封国的公爵(包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代前权臣封的公爵)都可以称“国公”。比如魏国公:曹操;东晋康乐县公:谢灵运。
北周开始就设置国公,位于郡公,县公之上。唐朝郡王与国公都是从一品,一直到元朝都没有变过。很多名臣都被封为国公。
隋朝:
越国公杨素;宋国公贺若弼;唐国公李渊;
唐朝:
鄂国公尉迟敬德;赵国公长孙无忌;梁国公房玄龄,狄仁杰;莱国公杜如晦;英国公李勣;卫国公李靖;郑国公魏征;齐国公高力士;卢国公程咬金。
宋朝:
莱国公寇准;楚国公范仲淹;魏国公韩琦;荆国公王安石;温国公司马光
明朝:
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凉国公蓝玉;韩国公李善长;荣国公姚广孝
清朝公爵分一至三等,超品,只加美号,不加国号,邑号,如忠勇一等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