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绝不是唯唯诺诺的人,相反他是一位拥有大智慧,品德高尚,豪气慷慨的谋士。
根据《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列传》记载,。当时天下大乱,鲁肃家境富裕仗义疏财,把自己的钱财都拿出来救济穷人·结交当地的仁人志士,很受当地人民的欢心。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位富有同情心并且心系贫穷百姓,没有富家子弟的习气,慷慨大方的人。
后来袁术听说了他的名望,任命他当东县县长。可是鲁肃发现袁术军纪涣散,不是自己要效力的对象,愤然离去投奔周瑜。鲁肃对自己的要做的事有着清晰的判断,袁术不是明主,所以他必须离开。
鲁肃投奔周瑜后,和周瑜一起辅佐孙权。孙权向他询问治国安邦之策,并且和他吃住在鲁肃给出了他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被后世称为·和“隆中对”齐名的“塌上策。为东吴提供了新的战略方针,并且在他的撮合下,孙刘联盟形成,使孙刘两方取得了赤壁大捷,保护了双方。
此后他曾多次挽救孙刘联盟,是一个有大局观的人。周瑜想杀诸葛亮,他从中阻止周瑜,成功地化解了危机。周瑜死后,鲁肃接任大都督的职位。他奉命从关羽手中拿回三郡,他宴请关羽赴宴,关羽单刀赴会。他手下的大将设下埋伏,他帮助关羽逃离险境,并且收回了三郡。
鲁肃看起来唯唯诺诺的原因:
1:鲁肃为人本分,一直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不与他人发生争执,和他人的关系都很好。
2:自己一直在为孙权,东吴效力而奔走。当初为了促成孙刘联盟,他毫不犹豫渡江去与刘备商谈,自己二话不说,听从命令。为了稳固缓解诸葛亮和周瑜的矛盾,自己多次从中劝解,感觉就像一个任人使唤的错觉。
结束语:鲁肃自己有着宽广的胸怀和才智,他听从命令,一直在为东吴而奔走,所以才有一种唯唯诺诺的错觉。
我是历史黑洞超小白,一个喜欢历史的爱好者。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当然不是。鲁肃在三国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在其祖母的身边长大,颇有家资,为人豪爽,爱交友。
周瑜听闻鲁肃很有名声,于是带人前往去拜访,顺便想要借点粮食。此时,鲁肃家里有两仓米,各有三千斛,因听闻周瑜也是个人物,既然人都开口了,于是随手指一仓,就把粮食送出去了,鲁肃为人就是如此豪爽,于是与周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鲁肃是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人。著名的“榻上策”就是源于鲁肃,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为东吴以后得发展勾画了详细的蓝图。这不是一个普通人所能做到的,这和一个空有思想,嘴上谈抱负的人来说差别可就大了,不仅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还要有一定的执行力和能力。
鲁肃忠心为主,坚决维护主公的权益。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准备进攻江东,东吴的文武大臣基本上都劝孙权投降曹操。只有鲁肃一言不发,会后,孙权只把鲁肃留下问话,鲁肃告诉孙权说:“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投降,唯独主公您不可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投降或许还可以封官加爵,得到不同程度的赏赐,而您呢?曹操该怎么安置您呢,主公应该三思而后行。”于是孙权决心与曹操一决雌雄。
试想一个如此豪爽,有思想,忠心为主的一个人,怎么会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人呢!何况在以后的孙刘联盟中,鲁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