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来就是伪命题。
事实上,倭寇骚扰中国沿海6省,杀死很多无辜沿海的居民,奸淫掠夺更是无恶不作。
只要稍微有智商的明朝沿海百姓,难道愿意被人杀头、强奸、掠走作为奴隶?
我想就算世界顶尖自虐狂,也不会这么想。
真正叫苦连天的,就是同倭寇勾结的那批人。
明朝在穆宗之前是执行海禁政策的,不允许民间老百姓随便进行对外贸易和远洋捕捞,但允许老百姓近海捕捞。
如果单纯为了生活,其实近海捕捞就足够了。
在古代,远洋捕捞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做到的,必须有专业船只和人员才可以。
所以,海禁对于沿海老百姓捕捞其实影响不大, 关键是不允许随便对外贸易。
这主要是大明也是古代,古代大国基本都是农业国,重农抑商是根本。
包括后来日本德川幕府也是,认为农业对于国家就足够了,对商业不重视。
同时,明朝有官方的贸易商队,也允许各国朝贡,大体贸易还是存在的。
但此举,就影响了沿海一些从事私商的人。
对外贸易的利润是很高的,远远超过打鱼。
于是,一些人就逐步开始从事走私。但明朝法律对于走私处置严格,一些私商干脆铤而走险,武装对抗,成为海贼。
他们同倭寇勾结,形成了海上的海盗集团。这些集团虽也从事私商,但很多演变为杀人越货,掠夺同胞的歹徒。
一种说法是,倭寇中真正的日本人只有百分之三四十,其余都是中国海盗和私商。
很多沿海私商同倭寇结成利益共同体,以获得大量的收入。
说白了,这些人是和外族勾结,以祸害自己同胞发财。
这种民族败类发现倭寇被剿灭以后,自己再没有后台可以依靠,自然叫苦不迭了。
实际上,大明还是考虑到这个问题。
几乎刚刚剿灭倭寇,明穆宗就开放了海禁。
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虽然赚了这么多白银,但其实对外贸易并不能算很成功。
自中国的生丝、棉织品、瓷器、香科、丝绸、白糖、小麦、沉香木、樟脑和陶瓷等,通过商船漂洋过海,但换来的只有白银而已。
当时东亚和东南亚缺乏能够和大明对等交易的大国,也就是大明的货物难以换到有价值的货物。单纯换来这些白银,其实意义是有限的。
白银虽然是一种稀有金属,但本身并不是财富。白银从欧洲源源不断地流到中国后,并没有形成新的购买力,创造出新的价值,反而造成通货膨胀。
所谓倭寇的本质其实是持续近四五百年的白银输入,使中国这个铜本位国家在明清改为银本位,可见白银流入的程度之深之烈,这本身来叫对中国就是一个动荡和实物资产外流的一个伤口,且大规模白银输入必然带来局部通货膨胀,对沿海百姓生活都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