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是中国上古女神,后来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创世神之一。女娲有很多传说,包括抟土造人,连炼五色石补天等。
关于女娲的记载,最早就是屈原的《天问》里。在《天问》中屈原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意思是,(女娲抟土造人),女娲自己也有身体,(那她自己的身体)是哪个匠人造出来的呢?
《天问》大约是战国末期出现的楚国诗歌,所以,可以判定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女娲的传说了。
其他关于女娲记载的古代典籍就都是汉代的了。什么《列子》,《淮南子》。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这些著作都是都出自原楚国地区,北方典籍没有类似记载。
联系到汉朝的发源即为楚国,项羽刘邦当时都是楚国之人,汉代对楚国文化的保护整理可能也起到了作用。
汉代天下一统,战乱纷争稍歇,生产、文化、礼制等出现大发展。其中也包括文化的整理工作,刘邦出身楚国,对楚文化颇喜爱,经常唱楚歌,赏楚舞,汉代人还把屈原的作品整理成《楚辞》。
女娲显然是母系氏族的一位领袖。母系氏族大约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业初步出现,女人的采集成为供养家族的重要活动,女子在氏族部落中获得崇高地位。在中国南方的大山丛林中,也比较适合定居式的采集,也教容易发展出原始种植农业。直到现在,中国南方许多民族还是女性当家,甚至有的民族还有走婚的习俗,可见男人的重要性实在是不彰不显。
除了《天问》,先秦典籍中不见女娲,说明女娲很可能是一位南方流传的女神,后来传到北方,随着汉代礼制的大发展,逐渐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创世神之一。
屈原《天问》"女娲有体,孰匠制之?",隐含的内容是,当时可能早已经流传"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了。也就是说女娲抟土造人早就有这样了的传说了。
但是"炼五色石补天"这个传说出现较晚。直到汉代,才有董仲舒说"若天久雨不晴,则祭女娲",盖汉代流行五行学说,女娲又是女皇,人们觉得天阴雨属阴气旺盛,自然从开始祭祀女娲。同时,这种连绵阴雨天气,也在中国南方常见。遂演绎为女娲炼五色石补天。这种添油加醋,附会演绎的行为,在汉代典籍中比比皆是,这就是汉代文人的功劳了,读者诸君可辨之。
以上是对女娲补天的一点考证,以飨读者。
至于女娲补天与人类生存的意义,这个问法目的性太强。显然这是人类与自然搏斗的,甚而改造天地的一种强大的豪气。
汉代天下定于一统,老百姓终于得到休养生息,心中定有满满自豪之情,对困难,灾难也有一股毫不畏惧的气派,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甚至是对外敌都要一股顶天立地的豪气格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代人虎虎生风的朝气,无论是在与自然的搏斗中,还是与外敌匈奴的搏斗中,汉代都是中华民族最有勇气,最有无所畏惧的朝代之一。
女娲补天神話传説在今天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仍然具有重大的啟迪意義和深遠的历史意义。现代全球国際社会危机四伏,自然灾难叠加,生态环境丝毫不容乐观;在這种情况下,免不了滋生悲觀情绪,形成系列杂音及不合拍的音符,時不時一些组织與個人想到世界末日這個老话题,给人們造成或多或少的精神压力及负面影响……在艰难困苦及危机中,最重要的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英雄主义气概和精神;初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塌了,女娲便炼石补苍天,并没有消极适应,坐以待毙,而是亡羊补牢的生存智慧。我想人类从蛮荒冷寂的危险四伏原始社会走进了文明社会,就是依靠明知希望渺茫,也要集其全力作求生的偿试!這就是哪怕1%的希望,也作99%的努力。這個道理在人类文明史上存在许多事例。往往您努力了,奇迹可能就産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