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光年间,清朝国土疆域辽阔,管理者自然也是个庞大的数字,若是要一个个细细调查,确实是工作量不小。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先介绍一下清朝的官职系统,再以点带面,以地方官员最高级别的总督做代表总结灭国后官员的去向。
清朝官制大体承袭明制,但也有一些变化,总的来说皇权更加集中,权臣势力进一步削弱,到康熙、雍正时期逐渐稳定。分为中央管制和地方管制两大类,所有官员均有品级,按官阶大小分为九品十八级,每一品有正、从两级。
中央官制:主要有中枢部、佐理部、帝室部三大部分组成。
地方官制:按照行政区域可以划分为省、府(州)、县三级,对应的官职为总督、巡抚、知府、知县,类似于今天的省长、地级市长、县长;同时每一级均配置有辅助官职。
接下来,以清朝末年全国的九大总督为例简单介绍地方官员在清帝逊位后的去向。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武昌起义后,他在奉天设立保安会,阻止起义。民国成立后,初任清史馆总裁,主编《清史稿》,后段祺瑞政府时期,任善后会议议长、临时参议院议长,1927年卒。所以这个人继续从政当官,清朝的灭亡也不太影响他的仕途。直隶总督张镇芳,河南项城人。清朝灭亡后,改头换面,继续从政,但是仕途不顺,再后来弃政从商。袁世凯时期,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长,后被撤职;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失败后被抓入狱,此后保释出狱,从此不再参与政治,从事商业。两江大总督:张勋此人不懂顺应潮流,但尤为效忠清廷,是个顽固保守派。辛亥革命起义后,时时刻刻都想着复辟旧制。1917年7月1日,率领5000辫子军,潜入皇宫面见溥仪,还通电各省,宣布已“奏请皇上复辟”,史称张勋复辟。12日被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后逃天津德租界,1923年卒。孙中山评价他:“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两广总督张鸣岐,辛亥革命成功后,逃往日本。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公开投靠日本。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民众的一片声讨中死去,结束其罪恶的一生。闽浙总督松寿,效忠清室,战死沙场。满洲人,武昌起义爆发,福建新军发动起义,松寿率八旗顽固抵抗失败,后吞金自杀。湖广总督瑞澄,临阵脱逃。,武昌起义爆发,瑞澄弃城而逃,先逃至上海,不久闻听清朝政府欲治其罪,遂再逃日本,清朝终结后返回上海,后不久病死。陕甘总督长庚,归隐,远离朝堂。宣统三年,末代黄帝宣布逊位,长庚将总督印交布政使赵惟熙而离去,4年后卒。四川总督赵尔丰,发动兵变失败。武昌起义爆发后,四川宣布独立,由于局势不稳,赵尔丰发动兵变,后被临时军都督尹昌衡抓获处死。云贵总督李经羲,李鸿章的侄子,辛亥革命爆发后,被蔡锷礼送出境,后拥护袁世凯,1925年在上海病逝。
总结:
对九大总督的梳理,我们可以大概知道,清末的官员,一部分人能够看清历史的发展趋势,参加革命,或者成为地方军阀,也有一部分旧官选择忠于旧主,战死沙场,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罢官,或是弃政。
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溥仪采取了优待政策,皇帝尊号不变,也就是说别人见他还是要叫他皇帝,允许他们住在皇宫。每年从国家收入里面拿出一部分作为溥仪等人的生活费,他也保留了一个有相当人员的小朝廷,溥仪仍在宫中用宣统纪年,有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有内监,触犯王法者由慎刑司处治,民国政府不过问,外人不能随便进入皇宫,由袁世凯的部队保护皇宫。1917年7月1日张勋兵变,12岁的宣统复辟,很多遗老遗少又回到了他身边,可惜皇帝只做了12天就被段祺瑞等人赶下了台,仍然住在皇宫,一直到1924年冯玉祥控制了北京,把溥仪赶出了皇宫。至于那些前清的遗老遗少一部分跟随溥仪在“小朝廷工作”了很多年,还有一部分回家当土财主了,只有少部分年轻的中低级官员投入到了北洋或者革命党的阵营。基本上没难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