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忧国忧民,为啥宁可选择跳江,而不是其他方式抗争?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史书记载,屈原是当时楚国王权楚怀王的同姓亲属,属于皇亲国戚。
屈原因出众的颜值和才学,深得楚怀王的信任和器重。可以说是官场上一帆风顺。但后因佞臣当道,怀王也利令智昏,开始排挤屈原这样的忠臣,最终被流放出都城,遭受白眼和倍受冷落。
从风光无限的朝廷重臣,到突然被贬为流放之臣,从心里上是不能承受的。在情绪上表现为郁郁寡欢。
如果是在现代,如此强大的心里落差,也会出现心理问题,这并不为过。
紧接着,楚国又被秦国所灭,屈原成为了亡国奴。而他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使原本脆弱的身心更加疲惫,更加脆弱。心理问题也更加严重。
屈原又自命清高,不能和当时的民众融为一体,没有排泄郁闷情绪的地方,这也是导致屈原最后选择死亡的条件之一。
屈原抱着与楚国同在的信念而生存于世,既然楚国灭亡,屈原哪能独活世上。以死作为一种对命运的抗争,把生命和信念展示给世人,把追求信念作为一种永恒留给世人。成了他必须的选择。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屈原,说屈原的死是为人民而死,是为国捐躯,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这般评价,给屈原的死,注入了新的解释和内涵。作为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宁可前仆后继,为国捐躯,也不会投敌。
而就屈原当时的心境,环境和本人性格而言,他不可能去归隐山林等方式抗争,最终誓死是他不二的选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屈原难以作其它抗争。他身为楚国贵族,既无法重新取得对他的信任,也不能站在对立面批评楚王的错误,更无法洗白群小对他人格品质的诬陷,他的冤屈无法解脱,只能用跳江来表示自己的抗争,用生命警醒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