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在兵法《三十六计》中排第二计,声东击西要排第六。二者之间对比就是前者意图在明面上就能看出,后者真实的目的确是隐藏在明面之下的,敌人很难发现。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这一计策,从字面上来看就不难理解,战国时期的赵国遭受到了魏国的攻击,赵国为了化解危机,就向齐国求救。齐国为了救赵国,决定出兵去攻打魏国的都城,因为此时的魏国的主力部队都派出去攻打赵国了,所以他的后方就显得十分薄弱,当齐国出动主力进攻魏国的都城时候,魏国仅存的兵力无法抵抗赵国,所以就只能撤回前方正在攻打赵国的主力部队回援自己的后方,如此以来也就解除了赵国的危机,这就是围魏救赵的由来。
后来这一计又演变成了围点打援,同样是齐国在围住魏国都城的时候,派出主力部队在魏国回来的路上设下埋伏,然后等待着魏国回援部队的到来,从而一举将其歼灭,这就是围魏救赵最终的效果。意思就是为了救援自己盟友或者同胞,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敌人最薄弱的地方,从而瓦解敌军在前方的力量。计谋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案例,所以就不用再举其他的例子了。
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也不难理解,就是在东边敲锣打鼓躁动声势从而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但在西边实施自己真实的目的,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这一计策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有相似之处,都是避实就虚的意思。
最典型的案例就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当蜀军走到秦岭南麓的时候,诸葛亮让赵云率兵走斜谷佯攻郿县,造成要攻打长安的势头。诸葛亮自己却率蜀军主力绕道祁山去攻陇右。
如此以来魏军还真的中了诸葛亮的计,魏国大都督曹真还真的率主力阻击赵云,殊不知诸葛亮已经绕道了祁山以西,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所以这就是典型的声东击西的策略和效果。
总结
围魏救赵是在明面上实施的,敌人立马就能感觉到危机。声东击西却是在暗地里实施的,敌人在一时间内很难察觉到。这就是围魏救赵和声东击西的区别。
应该说国魏救赵与声东击西有者本质上的区别。
“围魏救赵”讲的是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亡之际向邻国齐国求援。齐威王于是派出名将田忌率兵救援赵国,田忌任用孙膑为军师,在正确分析形势之后,采用进攻魏国都城以促魏军回防的策略,从而达到解救高国的目的的经典战例,此战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桂陵之战。
声东击西语出《通典•兵六》,意为“声言击东,其实击西”,也就是说制造假象迷惑敌人,掩盖己方真实的战略意图,从而达到出其不意,出奇制胜的效果。真正实施时往往采用小股兵力进行佯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及兵力,而主力则去攻打敌人不注意或者空虚的地方。
从以上可以看出两者有本质的不同,围魏救赵的重点在于一个“救”字,是一种在错综复杂局面下抓住主要矛盾精准施策从而达成战略目的的范例。声东击西其实背后的含义是一个“攻”字,是对敌主动发起进攻时所采用的策略,通过战略调动使敌防不胜防,这也就充分说明了进攻是最好的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