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定国号为“周”,不是他父亲“周国公”的周,而是“周朝”的周——按武则天的说法,武氏一族为西周文王之后。周朝在历史上延续了8个世纪,国祚最长,是武则天的政治抱负所向。定国号为“周”,和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一样,都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武则天被高宗立为皇后之后,其父武士彟也被追封为“周国公”,这应该只是一个巧合,并非武则天立国号为“周”的原因。因为几年之后(670年)武士彟又被追赠为太原郡王。武则天以太后摄政后,又进一步追封父亲为魏王。从国公到郡王再到王,爵位一次比一次高。“周国公”的爵位最低,且早已成为过去,武则天不大可能就低不就高,就远不就近。
武则天对“周朝”的钟情,早在登基之前就已经淋漓尽显。如光宅元年(684年),她以《周礼》中的天、地、春、夏、秋、冬六官重新命名了六部,即吏部为天官、户部为地官、礼部为春官、兵部为夏官、刑部为秋官、工部为冬官。称呼也随之改变,如天官尚书武承嗣、春官尚书武三思、地官侍郎狄仁杰,等等。
对于周朝的礼法、祭祀建筑之类具有仪式感的东西,武则天也尤为看重。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以太后的身份,按照周朝的礼仪,举行了盛大的祭拜洛水活动。当时的睿宗李旦和太子李成器均有参加,并伴随身后;文武百官、各部族首领则按方位排列肃立;祭坛之前摆满了各种宝石珠玉、珍禽奇兽,《通鉴》所谓“文物卤簿之盛,唐兴以来未之有也”。同年,武则天拆除东都洛阳的乾元殿,并在其旧址修建了气势恢宏的明堂。明堂本是周朝“宗祀文王……以配上帝”的礼制建筑,当年周公姬旦还曾“朝诸侯于明堂”,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武则天建明堂,自是要恢复周朝的“明堂之礼”。据《两唐书》记载,明堂建成后武则天曾多次“亲祀”、“亲享”,仪式庄重,目的也不言而喻。
与周礼一同恢复的还有历法。载初元年(689)年,武则天“依周制建子月为正月”,并于次年正式“始用周正”,全部采用周历纪年纪月。同时武则天还仿效周封三朝的做法,封周、汉二朝王室后代为“二王后”,舜、禹、汤的后代为“三恪”,北周、隋帝后代享受封国。武则天的周朝情结当时好多人都看出来了,比如侍御史傅游艺,便带着900名关中百姓乌央乌央地一起上表,强烈要求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武则天称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庙追尊,从父亲武士彟开始,一直上溯到周朝。而周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也毫无悬念地被追尊为武氏始祖。武则天意欲延续周朝序列,定国号为“周”也就不稀奇了。
武则天改唐为周是一种政治创新,她本人意思,创立新的政权,以代替唐的政权,就好像新中国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是中华民国的称呼一样,不是继承唐朝,而是一种政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