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君和岳王爷都是华夏五千年长河中的威武人物,他们在各自所属的时代书写了不一样的忠义千秋!
我们不能因为关羽丢了荆州就说他有勇无谋,这对他不公平,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关羽只是“刚而自矜”,在遭到吴国的奸计和魏吴联手夹击后才“以短取败”,留下了丢失荆州的历史遗憾!
事实上,关羽文武双全,是东汉末年的顶级武将之一。《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是“万人之敌”、“并有国士之风”。
关羽能够“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是历代王朝加封的政治需要。
关羽生前爵位是寿亭侯,死后谥号是壮谬侯,这是当时的统治者给他的评价。
但晋以后儒家思想得到强化,历代统治者强调忠君的重要性。尤其是到了宋朝,这种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
宋大观二年(公元1107年),关羽被宋廷封为武安王后逐渐被神话,一直到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被封为关圣大帝,彻底走上了神坛。
而在此期间,道教又将关羽奉为“关圣帝君”,成为道教的四大护法元帅之一。
关羽能够得到民间百姓的认可,成为世人敬仰和供奉的对象,《三国演义》和民间评书功不可没。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位忠勇仁义双全的关羽,也为民间的评书提供了素材。
明朝时期,因为封建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为民间提供了大量饭后闲谈的时间。
尤其是江南,茶馆中设置评书的经商模式更是得到民间的欢迎,这就为《三国演义》的传播提供了途径。
到了清朝统治时期,作为异族统治中原,清统治者急需塑造一位忠君爱国的典范,以能够站稳他们的脚跟,关羽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关羽经过宋、元、明三朝的运作,已经成为忠义的代表,有着雄厚的政治基础。
加上明朝时期《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宣扬,关羽的忠君形象更是深入民间,有着深厚的信仰力量。
有这么好的底子,清王朝自然会大加运作,坐实了关羽的“关帝”身份,再通过藏传佛教的加持,关羽的形象也就影响至今了。
当然,岳飞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自岳王爷遇害风波亭后,他就一直是民间公认的武圣,深受民间供奉和信仰。
这种在民间的超然地位,在明太祖废除姜尚的官方武圣身份后,民间对岳飞的精神信仰更是达到了顶峰。
但这一切在满清入关后戛然而止,清统治者自认自己是女真人后裔,当然不会任由民间肆无忌惮的信奉岳飞!
所以抹除民间对岳飞的供奉和信仰,抬高关羽的身份和地位,就成了必要的政治手段!
本来这个位置应该是岳飞的,因为满清认金国为祖先,所以无限拔高了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