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你知道《七步诗》真的是走七步吗?历史上都是谁写《七步诗》了?
前言
关于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广为流传,《三国演义》这本书写的一段尤其精彩。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国演义,清朝毛宗岗父子修改过的明人罗贯中版本。
关于曹植七步诗,在宋代人李昉《太平广记》、唐人徐坚《初学记》、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中均有记载。
一、《三国演义》中的七步诗不是煮豆燃豆萁 而是死牛诗
《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一段写到:
曹植入见,惶恐伏拜请罪。丕曰:....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诗一首。....若不能,则从重治罪,决不姑恕!”....丕指画曰:“即以此画为题 .....”植行七步,其诗已成。诗曰: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曹丕及群臣皆惊。
很多人可能忘记里细节,三国演义中,曹植的七步诗并不是““煮豆燃豆萁,”而是死牛诗。
曹植七步写成死牛诗以后,曹丕又说七步作诗太慢了 ,你能张口作诗么?
丕曰:“吾与汝乃兄弟也。以此为题......”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闻之,潸然泪下。
这时候,曹植才说出了这首小诗我们常说的七步诗。
在三国演义中,七步诗并非我们常说的 “煮豆燃豆萁“,而是一首死牛诗。
二、宋代 《太平广记》中的死牛诗是百步诗
我们从明朝到宋朝看看。《太平广记》是宋代李昉、徐铉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类书。其中的死牛诗与七步诗与《三国演义》中的不一样:
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植同辇出游,逢见两牛......诏令赋死牛诗,不得道是牛........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不成,加斩刑。子建策马而驰,既揽笔赋曰:" 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曹丕让曹植百步以内做出五言八句的死牛诗,曹植作成以后,百步还没有走完。于是曹丕又提出了要求,重新做一首关于自己的诗。曹植张口即来:
重作三十言自愍诗云: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在《太平广记》没有提到七步作诗,而且这首”煮豆“比起三国演义的七步诗多了两句。
三、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中的七步诗
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是梁武帝萧衍长子,可惜死得早没有做过皇帝。它手下一帮文人编撰过一本文选。
因为萧统死后被追尊昭明皇帝,因此这本书被称为《昭明文选》。这本书中也有这个故事:
世说曰:魏文帝令陈思王七步成诗,诗曰:萁在灶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昭明文选卷六十》
《昭明文选》书中说,这个故事来自于《世说新语》,其实《太平广记》也说七步诗的故事出自《世说新语》,但是诗为什么不一样呢?
四、世说新语中七步诗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的作品,其中说到了七步诗: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慚色。
这里明确说曹植七步作诗,而且这里的七步诗原来是六句。
前言里提过,唐人徐坚《初学记》中也有七步诗的故事,也是从《世说新语》搬运来的,不过改成了四句:
刘义庆《世说》曰:魏文帝令东阿王七步成诗,不成将行大法。遂作诗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后人的七步诗,几乎都出自《世说新语》,但是有的是六句、有的是四句。不知道世说新语的版本是不是太多,让后人搞不清到底是几句了。
结束语
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在唐朝就已经流传甚广了。我们在唐诗中就能看到很多作品用到这个典故。例如李白的《感時留別從兄徐王延年從弟延陵》中:
九卿领徐方,七步继陈思。
岑参的《送张直公归南郑拜省》:
夫子思何速,世人皆叹奇。万言不加点,七步犹嫌迟。对酒落日后,还家飞雪时。北堂应久待,乡梦促征期。
用七步诗的典故,相当于把对方比作曹植,这是 一种高明的恭维。
@老街味道是真正的七步诗!七步诗三国著名诗人曹植所作,曹操本遇将王传于曹植,其哥曹丕暗中使计,使曹植使宠,将王位传于曹丕,曹操去世曹丕让曹植前来吊唁!曹植心中不满,在家不去,曹丕命许褚捉拿!曹丕遇杀曹植!恐难说天下人之口!末士贾诩说都闻曹植出口章!何不命他先场作诗,如不成诗这杀之!一堵天下人之口,曹丕出题,要兄弟为名但中间不能提兄弟二字!煮豆燃豆萁,豆在壶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