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闹饥荒或者战乱的时候,易子而食是真实存在的,今天小生讲史来说一说古代那段沉重的历史。
(1)易子而食
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春秋时候,宋国曾被楚国围困,不久之后,城内粮食吃光,百姓没办法,但又忍心吃自己饿死的孩子,于是,两家交换子女,作为食物充饥。
(2)人相食
在《资治通鉴》中记录的“大饥荒”就多达41回,而“人相食”、“易子而食”的记录也达三十多回。
(3)杀子熬汤媚君王
春秋时,有一次,齐桓公吃饱喝足后,便半开玩笑和他的厨子易牙说:我贵为齐国国君,貌似什么美味都吃过,偏偏没吃过人肉,实在可惜。
过了几天,易牙呈上一鼎肉汤,鲜美无比,齐桓公连忙夸奖他的厨艺高超,却不知,这是易牙杀了4岁儿子精心烹制成的肉汤。
(4)双脚羊:
双脚羊指称被当作食物吃的人,在动乱和战争的年代,历史多次记载人骨为柴、烹煮人肉的惨事。
据史书记载,羯族行军作战从不携带粮草,专门掳掠汉族女子作为军粮,俗称“双脚羊”,之所以专门找女子下手,原因不外有二,易抓捕、反抗小,而且夜间还可供于士兵享用,白天则宰杀烹食。据统计:西晋时大概有2000万汉人,然而,到冉闵灭羯赵时,中原汉人大概仅有400万。可见,羯族“食人恶魔”的称号真不是白给的,是上千万冤魂累积的。
(5)食人族
另一个便是鲜卑族,不止一个冬天吃光5万少女,到南北朝时,鲜卑族的拓跋焘发动三十万大军进攻宋国,不带一点粮草,大部分靠“掠人而食”当军粮。
结语:,在动乱不堪的时候,人们求生的本能会最大限度地扩大,最原始的生存需求会冲破一切人伦道德的束缚,即使是虎毒不食子的古训。
所以,文明的前提是温饱,只有真正满足了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生存、生活需求,谈文明、谈道德才有可能;于是乎,发展确实是硬道理!
会的,不要怀疑!
易子相食,自己的孩子不忍心,只好用交换的方式杀掉充饥。这是一个成语,让人毛骨悚然的成语。悲哀无奈中还带着中国人一点未泯灭的道德观念。至于外国那些野蛮人,哪有那么多讲究。
这个成语最早的出处是在《左传》。宣公十五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率领楚军击败晋军,进而包围宋国都城。围城9个月之后,宋国国君派华元向楚军求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文条约——城下之盟。其中华元来到楚营说了这么一句话:“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炊。”
之后的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灾或者战乱,“易子相食”都会出现在典籍中。而且不光百姓会这样,连张巡这样的名臣被逼无奈之下也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