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很多人以为是孔子感叹自己老了,认命了,其实意思刚好相反,孔子是说自己50岁的时候,知道了上天给予自己的使命,要努力去实行它。 孔子自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自己15岁那年,脑洞大开,开始发愤图强努力读书,所以说十有五而志于学。30岁的时候,孔子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民办学校,可以靠着学费和劳务费来养活自己,所以说三十而立。40岁的时候,孔子奠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民办学校也越办越好,所以说四十不惑。 50岁的时候,因为名声在外,孔子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后又出任“司空”、“司寇”。孔子激动地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知晓了自己的使命是从政,做一番治国安邦的大事。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因为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把持鲁国朝政的“三桓”没几年就将孔子弹劾下马。孔子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流亡生涯,打算周游列国,继续实现自己的“天命”。
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因为自己的政治理念不被列国接纳,屡屡碰壁,最后孔子也不得不对自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产生动摇,从而“六十而耳顺”,最后在年近七十时叶落归根回到鲁国,“做爱做的事”,一心编撰《春秋》,并教授出了七十二个“高级博士”,所以他说自己“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然而,孔子即使是在古稀之年,也念念不忘自己的“天命”。在他七十一 岁那年,齐国的权臣陈恒杀死了齐简公。孔子沐浴斋戒去朝见鲁哀公,说:“ 陈恒弑他的国君,请讨伐他。” 有时,孔子觉得华夏无法施行他的理想, 也颇有到边远地方去的感慨。 他说:“ 主张不能施行,只好 乘 着木排渡到海的那一边了。” 孔子曾经想移住到 未开化 的“ 九 夷”, 有人说:“ 太僻陋 了,你怎么办呢?” 孔子 说:“ 君子住在那里, 有什么僻呢?” 你看,孔子到死想着践行他的“天命”,是不是称得上一位真正的“君子”呢?
知命,先知己命,再知天命,就是首先必须是要一个人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应该如何立身,处世!然后再谈到知天命,知天命指有了一些人生阅历之后,可以有感悟到天地自然之道,可以顺天应命的一种能力。
简单的说命包含着时、运、势,所以首先必然是指先天命,也就是天命,生而为人,作为一个宇宙中的个体,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有着很多非人力可以控制的偶然性因素在,那么如何懂得、认识、重视偶然性,再做到顺势而为就是知命!
至于如何做到,最根本的就是学习和经历了,学习是人生提升自己的唯一手段,这包含着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学习,所以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怎么不是二十三十就知道了呢?因为人生阅历还达不到,好多事情还尚未经历。当然也可以求助他人来知道,这也需要自身有足够的判断和理解。
总之,先知名,知道自己是谁,应如何立身处世,并且可以顺天应命,但是知命不代表着就要认命!无论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都应该全力演出,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