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论语里的一则,初中语文课中选录过,所以很多人都知道,而且其中的成语“不耻下问"广为流传,并做为激励人们勤奋向上的励志语。
今天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将问题向上延伸,探讨一下子贡为何要发此问?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全书共20篇,主要阐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都知道《论语》的“论"读“Lun"二声,可为什么要读二声?原因很简单,形声字,左形右声。至于后来读四声,主要是做动词用,有"讨论"、"辩解"等意思。
此问题所出原文是: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名圉(yǔ),是卫国的大夫。他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因而死后,卫国国君赐予他“文子”的称号,后人称他为“孔文子”。
那么问题又来了,子贡为什么发问?这个发问多少透露出对孔文子的质疑,难道孔文子的人品出了什么问题,在子贡看来,不配享受“文"的称号?
还真让你猜着了。据《左传》记载,哀公十一年冬天,卫国太叔疾逃到宋国。当初,太叔疾娶了宋国子朝的女儿,她的妹妹随嫁。后来,子朝因故逃出宋国。孔文子就让太叔疾休了子朝的女儿,然后把自己的女儿孔姞嫁给了太叔疾。但太叔疾却派人把他前妻的妹妹接回来引诱出来。孔文子为此事大为恼怒,准备派兵攻打太叔疾。孔子劝说孔文子打消念头。最后孔文子把女儿强行要了回来。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很乱。其实不乱,简单的一句话讲,就是孔文子想要攻打的疾是他的国君,身为君臣去攻打国君,是以下乱上。另外,他还随意地将女儿嫁来嫁去,都是不符合礼的行为,所以子贡对他死后被授予“文”这一谥号大为不解,于是就去问孔子。
而孔子就告诉他,孔文子这个人先不说他的做法对否,单就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种虚心求教勤奋刻苦的态度,就配得上“文"的称号。
这则对话给我们在求学上的启示是:对待学业,就要有一种虚心学习永不满足的态度,就要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就要有一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明辩是非的能力。
这句话对于今人仍然有极深刻的教育意义,“不耻下问”是学习的关键!一个“敏而好学”的人必须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此句出处: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出自于《论语·公冶长》第五篇;
释义:“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为什么谥号是“文”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明好学,不以向不如他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所以他的谥号是“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指天资聪慧,又爱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的行为,现今用于比喻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此句出处: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出自于《论语·公冶长》第五篇;
释义:“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为什么谥号是“文”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明好学,不以向不如他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所以他的谥号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