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道德经》上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此好言乎?抑或孬言耶?
本官认为,此话语不客套,非好言者,乃孬言也。
《道德经》是老子作的,老子也算是道德高者。同时代的孔子,曾问道于老子,也算是老子的弟子了。孔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孔子把儒学发扬广大,儒家在誉论上,盖过道家。老子的思想,在中原地得不到重视,于是乎,老子一气之下,收拾行囊,骑青牛出函谷关,离开人口稠密,的东方而西去。老子坐在牛背上,写出《道德经》,经文中疑似,存有用事意气,把孔圣人数落了两句。
我想,老子说话偏激,不知孔子,可有耳闻?孔子手托胡须,会慢条斯理反讥曰:尔老君方不仁者,滋以百姓为刍狗也。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说的圣人,应该是指君王,或者是孔子。这里说的不仁,写的很明白,仁是仁义善心,不仁就是仁的相反。这里说的刍狗,刍是草编之物,刍字又通畜字,古人养狗,用途有二,让看门拉车,又是美味食材。有个成语,叫做草菅人命,这里的出处,好像与刍狗说话有关。
全句通篇之大义,理解如左:大圣人们,口里面讲仁义,而实际不行善事,奴伇老百姓,不把百姓当人看,把受苦人当做刍狗来对待。
老子的治国思想,讲的是无为而治。孔子的观点,讲的是忠孝,孔子主要为统治者服务,愚民而使社会有秩序。
《道德经》里有此言,反映道、儒二家,是有矛盾的。纵观封建社会数千年,儒、道之争,儒家一直占上风。老子俗姓李,在李唐时代,皇帝为了显祖大德,道教也兴盛过一个时期。
儒家和道家,是中华传统的文化,内涵丰富,道理深隧,有精华有糟粕,后人宜批判的接受。
《道德经》讲大道理,
圣人说话有底气。
华夏文明才人多,
理论中国属第一。
一时兴起凑个热闹。做学问不离训诂考据,但也不唯训诂考据。老子留世仅此一书,却是为了说不清道不明的道,虽然说不清但为了道统的存续勉强为之说。后世读者为了接续道统却是不能停留在文字上,还要寻找那话中话、言外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本句的言外意是什么呢?说的是“不仁之仁”,公序良俗的仁是一种,天地之仁是什么样呢?老子首先告诉我们不是人们口中常说的仁。有句话说:小善像大恶,大善最无情。这个大善就是天地圣人之仁,因其无情而无私,这是无情的真情。就像天下雨,并不因为你需要而下、他不需要而不下,当下则下不偏不私。天地如果想满足每个人反而谁都满足不了,因为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天地之仁非常人之仁,以无情来实现对万物的真情。圣人为什么也是这般无情呢?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做圣人就要遵从天地法则,而不是普通常情。想想那些倒下的贪官,他们的罪行里是不是处处透着私情?徇私舞弊、损公肥私、裙带关系……所以,不止圣人要无私不仁,普通官员也要如此。可以说,不仁就是不徇私情。这是道德经在当代的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