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合、圩顶、丧家狗、贫且贱"这些词和我们现代汉语的意义有些出入,不能完全等同,也不是我们想象的负面摸黑的意味。要理解这些词汇,还原司马迁对孔子的记载,我们要回到《史记》创作的年代,去推敲其记载的真实含义。另外也要考虑到孔子的地位在西汉也不像今天这么崇高,司马迁作《史记》时,孔子地位虽有很大提高,但远没有到迷信的程度,加之司马迁信奉黄老,又具独立精神,故对孔子种种"不雅"之事,也都能不虚美不隐恶照实记录。
野合
"野合"是讲孔子父母的关系,《史记·孔子世家》:"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可以看到这里的"野合"并不是指在野外男女苟合,而是一种不合符当时礼仪的婚配,《论语》里就说:"野哉,由也",还有"先进于礼乐,野人也"。都是说野是不合礼仪,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与母亲颜徵在结婚时已年过六十四岁,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史记》上的"野合"',是指老夫少妻而生子,有些不合当时的礼仪。这两种说法都说"野合"是礼仪规范的问题,尤其是年龄上的问题,而不是道德上的问题。
圩顶
《史记》曰:"(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圩的本义是中央低而四周高,"圩顶"就是头顶凹陷。司马贞《史记索隐》:"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这个是对孔子的相貌一个中性的表达,从传世的孔子画像来看也能印证这一点。而且史书一般对圣人帝王的长相或是出生都会有一些异于常人的记载,以显示其能力或智慧非凡。孔子生而头上圩顶,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山,故名"丘"。
丧家狗
丧家狗基本上成了孔子的专有代称,北京大学教授李零的有关《论语》的专著就叫《丧家狗——我读论语》。《史记》里曾经记载,"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大概的意思就是孔子走到郑国,跟弟子们走散了,就一个人在东门等他的弟子们。有个郑人看见了,形容他瘦瘠疲惫的样子像丧家狗。这话是由弟子子贡传到孔子耳朵里,孔子欣然笑曰:"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可见,不但孔子活着的时候就被人称为丧家狗,而且他老人家并没觉得这个说法侮辱了他,竟然笑眯眯地应下了。孔子的心胸有多大!越是读论语,我就越是喜爱孔子这个老头,简直太可爱了,但是越是了解孔子的理想,越是挖掘孔子的身世,我就越是明白,这个幽默的老头是多么的伟大! 贫且贱
贫且贱,说的是孔子的家庭出身,这个就要考察他的家世背景了。《史记》云:"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可见"贫且贱"是形容他年少时的情况,《论语》亦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贫"是贫穷,说的是家境。"贱"是地位低下,说的是阶级。总之是出身不高。孔子一家原是宋国贵族,但后来迁居到了鲁国,属于"外来户",所以家境不如以前。既然孔子父亲好歹属于"官僚阶级",这个时期孔家的处境虽然不如以前,应该也不至于太差。但在孔子很小的时候,叔梁纥就去世了。失去了家中支柱,孔家因此衰落下去,以至于变成了"贫且贱"的处境。因为家境不好,孔子需要做很多工作来养家糊口。按《史记》记载,他曾经做过主管仓库的小吏,也曾经做过管牲畜的官员。总而言之,孔子父亲早亡,孔家既无人做官,又比较贫穷,因此说"贫且贱" 。
然而,"野合、圩顶、丧家狗、贫且贱"这些记载丝毫不会影响孔子的伟大,司马迁也是秉承实录精神对孔子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记载,没有刻意拔高,也不会妄加抹黑。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超越所有默默无闻所有妥协的隐士,就是因为孔子选择了最惨烈的方式——抗争!越是接近黑暗,越是相信自己会带来光明,越是觉得渺小,越是发愤苦读,面对现实的嘲笑。孔子白了头发老了容颜,却依旧不堕其志奔走呼号,纵使周游列国已成为笑柄,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的眼神依旧如年轻时那般坚毅,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他一直坚持内心的操守,守志如行路,行十里者众,行百里者寡,行终生者鲜。至圣先师,就此炼成。
孔子之顶若圩,然也,孔子乃恋爱之时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