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周急不继富”出自《论语·雍也篇》,是孔子委婉地批评徒弟冉子时说过的一句话,大意为君子在帮助他人时,会对那些有急需的穷人施以援手,而不是为物质资源已经很丰富的富人再去谋取更多利益。孔子之所以对冉子说这样的话,是因为冉子在帮助他人时的做法有一些不妥。
冉子帮助的对象是子华的母亲,子华姓公西名赤,也是孔子的徒弟,比孔子小42岁,有出色的外交才能,孔子曾夸他“当宾客之事则达矣”,建议其他弟子可跟子华“学宾客之礼”。话说当时子华要离开鲁国出使齐国,需要从“公室”中拿出一份俸禄安顿好家里的母亲,掌管财务的冉子挺身而出为子华操办此事,但因此遭到了孔子委婉的批评。
孔子批评冉子并不是因为冷血、没有同情心。因为在冉子请示孔子该给子华母亲多少物资时,孔子也是先答应给子华母亲“粟一釜”,即六斗四升小米,在冉子觉得少“请益”的情况下,孔子也再次允许冉子可在此基础上多加“粟一庾”,即二斗四升小米。但后来冉子自作主张给了子华母亲“五秉”即八百斗小米时,孔子这才批评了冉子。孔子批评冉子是因为冉子虽然是好心,但他帮助的对象子华母亲不见得缺这么多物资。
就像孔子说子华去齐国时装备精良,骑肥马、穿皮袍,即“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看这阵势想必子华拥有宽裕的物质条件,而且孔子也将冉子给子华母亲八百斗小米的行为定义为“继富”,可见子华并非生活窘迫的穷人,不至于给不起母亲八百升小米。如此,冉子却给并不那么缺物资的子华母亲那么多小米,实为锦上添花之举,在国库物资有限的情况下,为不缺物资的富人谋求更多利益,就意味着真正的穷人会更吃不饱肚子。所以孔子批评冉子不懂“君子周急不继富”的道理。
综上,孔子说“君子周急不继富”,实质上是为了倡导人们在帮助他人时,应该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给与受助者真正需要的帮助,使资源得到均衡合理的配置,才是符合中庸之道的仁德之举。
周急不救富,周字应解释为周济或者是救济,急字应解程为着急或者急需,整句应解释为救紧急需要的人不要接济富有的人。这是孔子从儒家仁爱的思想出发的,是大爱,不是只爱自家的亲朋好友。帮助救急真正的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做"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体现了孔子的思想的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