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好!这不需问人,孔子后的两千多年历史已给你答案,圣人所言完全正确!古人对此早有定论,简介几句,供参考。
【1,孔子预言的原因】
主要是五个:(1)孔子重编的《春秋》史实,属于民间修史,与当时各诸侯国自修官史的史实不同,故必遭时人非议。(2)孔子修的《春秋》尽可能还原真实,但触犯了各诸侯国官场修史的潜规则。(3)孔子所修的《春秋》有歌颂和赞美今世君王的内容,不被当时的其他反对势力接受。(4)孔子修《春秋》时,改变了旧史的很多不实之词,以及对礼教和国政等措施的解释,不被时任官方文官阶层接受。(5)孔子所修《春秋》的某些史实,不符合他一贯提倡的儒家思想,呈现出自相矛盾之处。孔子对这五点早就肚明,所以留下这句自知语,以示后人。
【2,鉴史和评史的天然矛盾】
《春秋》是部史书,后人读评,先要过“鉴史”关,若没能力鉴别真伪,所言皆无凭据,故理解孔子这句话,也要有这个前提,是个文化史常识。但后来人往往能读史,而没能力鉴史,天然失去评价孔子和《春秋》的能力,所以误解也将是必然的。对这一点,孔子也知道。换言之,哪怕是今世的读者,若没能力鉴史,也没资格评判孔子和《春秋》。
【3,孔子的态度值得后人赞赏和继承】
后人不在历史当代,故修史是件难事。孔子此语就带着某种谦逊,而没把话说绝,藏着“留待时间检验”的初衷,是能被明眼人理解的。毕竟,自认权威、好为人师,不是孔子的处事风格。在这一点上,后人对前人多些宽松,也是应该的。古代和现在不同,不懂这一点,非要苛责孔子,有多大意义呢?
【4,话题本质是“修史话语权”的争夺】
从孔子话语和目前的史料看,孔子重修《春秋》时,有两个现状是存在的:(1)编修《春秋》史的,不止孔子一人。(2)当时的各种史料存在大量争议。这也说明,编修《春秋》在当时是个冒险的事和是非之事,但孔子依旧而为,不惧所难,要为后人留下正记,这种胸怀也是令人钦佩的。
总之,今人不要轻易对孔子编撰《春秋》这件事下定论,因为时光就是公正的判官,对此早已给出了答案。孔子修的《春秋》能流传至今,本身就支持了孔子的话,是毋庸置疑的。
明朝最杰出的政治家,最优秀的内阁首辅。在这两个称呼后面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