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在农村,每年都能够免费欣赏一些马戏团的表演,在我印象中,有的是表演“气功”,就是人平躺在地,把一块大石头直接放在肚子上,再由同伙用大锤之类的铁器杂碎,最后,石头乱了,人安然无恙。还有的,是表演一些魔术杂技类的,像骑马,“穿火铁环”等。那个时候,正是电影《少林寺》、《武林传》一些功夫类电影热门的时候,很是羡慕,巴不得自己也会气功等一些武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些表演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了,在农村基本没有了。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民间马戏团表演,消失于农村呢?
一、就业机会多,制约了演员的来源
以前的人们,因为穷困,都是以解决温饱为主,好多穷苦人家的孩子,是在没有办法之下,不得已而选择从业于马戏团。再者,马戏团是以“走江湖”为生,没有固定的地点,走到哪儿就休息,“地当床、天当被”。稍作停顿,就开始表演,非常接地气。现在,日子好过了,就业的门路有多,没有多少人愿意再从事这个职业。
二、天赋胜过努力,造成演员数量变少
真本事,需要真功夫,那时候的马戏团演员,不但要求能吃苦,还要有一定的天赋,我们虽然说“先天不足,可以用后天的努力来弥补”,但能在马戏团立足,确实需要天赋,光靠努力解决不了问题,既是你再勤奋,可能到了一定的高度,就没有了突破。就像篮球运动员,你可以提高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没有“身高”,这一先天优势,也难有作为。马戏团演员,不像现在的一些“星”,为了出名,可以靠“脸”,可以靠无下限地炒作出名。从这个角度来说,演员变少也在情理之中。既是现存的马戏团,也是以动物表演为主,难得见到人的“真功夫”。
三、文化生活多样,造成观众人数变少
我们小时候,农村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只有靠集体出钱,放放电影,或者请马戏团的来表演,就是最好的精神食粮。现在,这个社会,好像是以“娱乐为主”,人们的消遣活动太多,对这一类民间马戏团,可能年纪大一点的喜欢,年纪小的不一定会喜欢。
四、以钱为王,民间艺术摇身变为高雅艺术
艺术来源于群众,更要植根于群众。由于稀少,变得宝贵,也就是“物以希为贵”。现在的社会,以钱为主,马戏团也就要追求经济效益,认为出国表演,或者要在国内一些殿堂中表演,才算成功。农村,自然不是他们的首先。咱们农村人,尤其是有点年纪的,偶尔看到电视画面,才会放下遥控,回忆一下当年的味道。但一个是真实的现场,一个是隔着屏幕看,截然不同,也就无形中拉开距离。
结束语:和以前相比,不光是马戏团,还有很多民间艺术,在农村消失了。既有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有人们文化生活的多样有关,更有利益驱使的结果。但“艺术只有植根于群众,才会得到生命与活力,也才能重焕生机”这个道理,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