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国家队是真看得起天津队啊!谁让他们是冠军呢?但问题是,天津队的二传只留下一个孟豆,一个李雪银,训练时队内的练习赛还能不能练得起来?即有没有由于战术演练而需要替换的二传了?这对她们很快就要迎来的国内的赛事会有怎样的影响?要是因为一个二级的亚洲赛事把一个地方队搞散了架子,谁来担待?难忘地方队不是国家队的根基?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则是,陈馨彤进过几回国家队了?这里说的是郎平的国家队;孟豆进过几回国家队了?当然也是郎平的国家队。姚迪进进出出的几回了?七进七出了。姚迪的七进七出的原因是什么?是姚迪练的不努力,还是教练教的不得法?为什么在徐建德的国青队能够获得22岁世青赛上获最佳二传和最有价值球员两项殊荣,为什么在排超的天津队能够得到排超元年最佳二传的姚迪到了国家队却是众口烁金地被说成一个不思进取的队员了?国家队的教练难道就只会招进来,开出去,再招进来,再开出去,周而复始地毁人不倦?就不能找一找自己的训练有没有问题?练好了,是教练的慧眼,练不好,就是队员的不争气、不成才?
天津是个出二传的地方 ,杨锡兰、魏秋月等等世界级的二传手,以及2013年参加世界女排大奖赛的米杨都是天津培养出来的二传。朱婷所在的19岁中青队在徐建德教练带领下获得世青赛冠军的二传陈馨彤是天津的;徐建德教练带队获得22岁世青赛冠军时的最佳球员和最佳二传的姚迪也是天津的,当然,里约夺冠的两个二传之一的魏秋月还是天津的。陈馨彤在北京队的表现如何?姚迪在排超的表现如何?当然是好来!为什么?因为在那之前姚迪还只是短暂地参加过国家队的训练就被开回去了,还没有在郎平的教导下改技术,十几年从小练出来的基本技术怎么可能进入国队以后经过“手把手地”“特训”几次,就能“番然悔悟,弃旧图新。”了?题目给的是天津的二传,所以本人答的也是天津队的二传,但不等于别的二传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从丁霞到刁琳宇也是一样地每况愈下。为什么?练的不得法。就姚迪来说,新改的技术还没有扎根,也不可能扎根。到了场上就会一阵顺溜,一阵别扭,一阵明白,一阵糊涂;于是,对她的不满也就越来越大,再于是,给她的上场时间就越来越少,最后,姚迪就“不努力”了,“不争气”了,“不成才”了!同样,郎平用籃球特训出来的丁霞现在也是每况愈下,她们哪个进步了?郎平说现在二传的问题是“大问题”,媒体说是“二传危机”。哪里是什么“危机”?是自己挖了坑,自己往上爬罢了。
众所周知,球队的核心是教练,场上的核心是谁?当然不是教练,是二传,是有全面的视野的,有立体思维的,能够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二传,这是审时度势和随机应变要比重新改动作重要得多。原国家男排的接应王珂赴意大利打职业联赛回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最大的收获就在随机应变上。他说,原本教练安排的战术中有几个球二传是不该传给自己的,所以自己就没有扣球的思想准备。但这几个球恰恰传给了自己,于是打飞了。比赛结束后他问队友,为什么要把球传给自己,队友告诉他,教练的安排不是用来机械地执行的,二传和其它的队员还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谁在场上的位置更适合发起这次攻击,就把球传给谁,由谁来发起这次攻击。王珂说,以后的比赛中自己有了观察场上形势的准备,就能跟得上二传的意识了。那么,我们的二传在场上有这个“自由裁量权”吗?曾经有,雅典奥运与俄罗斯争夺冠军时的最后一分之前陈忠和叫了最后一次暂停,在这次暂停中要求冯坤把球传给三号位的张平,由她来完成最后的一击。但是冯坤的第一次传给张平的球,扣球被对方拦过来,所幸没有拦死以后,冯坤的连续三次传球就都越过了已经跳起来的张平而直奔四号位的张越红,于是才有了心领神会的张越红的第三次扣球打死对放的惊天一扣和她得分后趴在场地上,大家都扑上去的惊天一跃!现在的国家队的二传有这个随机应变吗?没有!所以,我们的场上的战术意识就比当下的欧美强队差之远矣。这难道不是教练的理念的差距的反映?
再说回来,一个地方俱乐部的两个主力二传说调走就调走,美其名曰是“为国家队服务”,这个似是而非的,来自三十多年前的计划经济下的“大国家队”的理念,在本届国家队中又有了“创造性”的发挥,发挥到“大”的近乎没边了的“大国队”的理念。于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数一数有多少人进进出出了?先进乎?落后乎?对地方俱乐部的发展有益乎?无益乎?实践自会给出结论。国家女排的前景究竟如何,就请睁开眼睛在世錦赛期间仔细地看吧,快到了。
没看法!教练用哪个队员都得考虑球迷的感受真的是笑话!李盈颖的球迷恶意攻击国家功勋教练郎平和她麾下队员真很无耻!本次世联赛不抱希望!很悲愤!